長期以來,一提到轉基因,不少人都會報以警惕的目光,這使得轉基因食品一直難以端上餐桌。而近日農業部批準發放了三個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的消息,使得轉基因食品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對待轉基因食品,人們的態度儼然分成了兩派,雙方爭執不下,互不相讓。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利弊,現在科學家似乎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使得圍繞轉基因食品的爭論也一直持續不斷。有食品專家認為,消費者應理性對待轉基因食品,不必談“轉基因”色變。
批準進口引爭議
新華社日前發布消息稱,根據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審結果,農業部批準發放了巴斯夫農化有限公司申請的抗除草劑大豆CV127、孟山都遠東有限公司申請的抗蟲大豆MON87701和抗蟲耐除草劑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據了解,截至目前,農業部已經公開的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共有82個。其中,孟山都已經獲得了24個中國農業部批準的進口轉基因安全證書,涵蓋從大豆到玉米、油菜、棉花準許進口轉基因作物的領域。
“中國有迫切的食用油需求,這就需要大量的大豆。”中國農科院專家李先德表示,中國本土耕地有限,大豆供應不足,產量有限,只能依賴進口。目前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的大豆產量占據全世界的80%左右。中國只能從這三個國家進口。
然而,農業部批準發放三個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的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一經公開便在公眾間炸開了鍋。針對輿論質疑,6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于發就批準進口三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中國對這三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安全評審是非常慎重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彭于發表示,根據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輸出國家或者地區已經允許作為相應用途并投放市場,是我國申請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前提條件之一。三個大豆品種已在多個國家獲得批準,并通過相關檢測,通過了我國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證書申請。
彭于發同時表示,我國對這三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安全評審非常慎重,從最初收到申請到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證書歷時三年左右。而發放安全證書只是說明該品種是安全的,可以進口。進口與否以及進口數量是市場行為,大豆進口沒有配額等貿易措施限制。
深陷“有毒”漩渦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轉基因食品第一次遭到質疑。去年12月,“黃金大米”事件因有著轉基因的背景,而一度陷入了輿論沼澤。轉基因食品從出生起就與爭議相伴,緣于人們對其“有毒”的擔憂。
英國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刊登的法國卡昂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喂食美國孟山都公司NK603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壽命比正常實驗鼠短,并且前者出現腫瘤的幾率更高,整個報告有圖有真相,令人觸目驚心,印象深刻。
法國科學家表示,正是肝臟和腎臟中的高毒素導致了小白鼠的死亡。這份報告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無論是轉基因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紛紛站出來發表觀點。歐洲食品安全局最終作出評估,徹底否定了這種轉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結論。
然而,轉基因玉米到底是否有害的爭論卻并沒有停止。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對于基因的人工提煉和添加,可能在達到食用后,結構發生改變某些人們想達到的效果的同時,也增加和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比如對于抗蟲轉基因作物,有觀點認為,基因抗病抗蟲的功能來自于毒蛋白基因,蟲吃了會死,人吃了怎么辦?雖然科學家解釋稱,抗蟲基因不是說所有的蟲子都會被干掉,這其中有誤讀。但這聽起來似乎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