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懼怕失態一樣,人們懼怕著迷惘。因此他需要一個黑白分明的世界,為了解除灰色,模糊不清或模棱兩可所帶來的焦慮,他寧肯得到錯誤或不完整的答案。 這種對迷憫,對矛盾的懼怕是與他早期的生活環境分不開的,那環境迫使他有決斷能力,有主動精神,思維嚴謹,頭腦清晰。這樣的頭腦很難同時接受那些模棱兩可的,矛盾中的事物。
他需要鮮明的界線:好或是壞;對或是錯;道德或是非道德;瘋狂或是理智;友人或是敵人。這使他難以在生活中取一種變通坦誠的態度。對他來說,不存在有什么過渡區。例如,根據他對正義的傳統觀念,一個人不是清白無辜,便是罪責難逃,不可能會有什么情況夾在這二者之間。任何行為都應是涇渭分明。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會存在相反的、矛盾的因此,這事實令他不快。
無法忍受迷惘與矛盾,人的情緒會受到直接影響。逐漸地人變得刻板,僵硬,這形成一種世風,要么統治別人,要么被人統治;要么強大欺人,要么軟弱可欺。這使他無法愉快地,充分地表現自己,——時而以一種方式,時而以另一種方式。因為一旦闖入“禁區”,比如說,表現了依賴性,他馬上會感到不適和焦慮。 迷憫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不能一眼就看請構成它的各個不協調的部份。
“我并不感到迷憫,”一個學生說道,“這就是我!”從表面上看來,這就是我這句話并沒說錯,就像一桶牛奶一般。牛奶就是牛奶,難道不是嗎?
人可能在未來的人生中都生活在迷惘中。這個 世界的紛爭能否找到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個令人懷疑的問題,而不管人們對掌握自己的人生感覺有無把握,人們的命運有一部分并不由自己控制。 從清晨到晚上,當人們試著做如何度過這一天的決定時,接連輸進的資料會在他們腦海里引發起一場思想上的紛爭。從他們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到疲倦在回到被窩里為止,有各種不同的事情需要他們做決定。
除掉外界因素,在人們內心深處,他們還和一些更令他們不安的不確定感在掙扎著,這些不確定感包括他們的健康、年齡、生活的保障及我們存在的意義。通常,人們不會把這種感受向人傾吐。這只是一種日復一日向人們身體里每一個細胞侵襲的程序,使人們寶貴的精力被浪費在不能促進人類福祉或維護人們生命的思維里。 有些人由于無法接受不確定感是現時人生必有的現象,因此渴望回到“美好的往日”里去,在那個時候,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一個人們就是一個人們,一個女人就是一個女人,而一支煙才花5分錢。
誠然,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許多嶄新而令人驚嚇的問題產生,但就像某個人所說的一樣,“很多事情在汽車時代的確比手推車時代更容易出差錯,但這個事實并不表示我們就得回到手推車時代去。” 不論有多困難,大多數的人仍試圖替自己內心的混亂找出解決之道來,原因是人的心靈無法永遠忍受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