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會獨立思考、開始嘗試著學習選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閱歷的增加,孩子越來越多的開始學會觀察、思考和反省。特別是當孩子到小學高年級之后,對于家長的話會不自覺地進行“再加工”,進行重新認定和選用。當遇到家長說話與自己的想法相左的時候,孩子通常會采取這樣的思考方式,即“二難—權衡—抉擇”。其中二難是常常遇到的問題,權衡是一種智慧,抉擇是一種策略。
各類叛逆兒童的原因分析
1、亂扔東西愛打人
5歲的小威是個讓人“頭痛”的孩子:在幼兒園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戲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會耍賴;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鬧,從不會好好說……小威媽媽深感無奈,只好帶他到醫院兒童心理科咨詢。醫生發現,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帶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與人交流和相處的機會,父母的冷落也讓他的心靈受到傷害,從而導致了“不合群”等表現。
2、總是不愿意睡覺
上5年級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覺,整天無精打采,還常常無故亂發脾氣。醫生檢查發現他并無軀體原因,經心理醫生詢問得知,小洋在學校目睹沒寫作業的同學被老師懲罰,這讓他總擔心作業做不完,會受到同樣的懲罰,所以睡不著覺。
3、經常性地說個謊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F象。在成長中,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有時會靠撒謊來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會使用善意的謊言來處理人際關系,可許多家長不注意回避孩子,會被他們模仿。因為某些愿望無法實現,類似吹牛、說大話這樣的謊言,在孩子成長經歷中也屢見不鮮。
4、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