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原則一,別管他;原則二,別管他;原則三,別管他。這就是全部的開始。”
看完這段話,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瞠目結舌了吧?但這就是英國作家勞倫斯在1918年提出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被稱為“簡單教育”或者說是“放任式教育”。它要求家長減少對孩子額外的教育投資,不對孩子的成長施加過多壓力,給孩子更自由的成長環境。
如今,“簡單教育”正在美國流行開來。起因說來有些諷刺——因為經濟蕭條,在過去的一年中,三分之一的美國家長減少了對孩子的養育開支。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家長幾乎都表示,他們與孩子的關系居然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改善。
這的確讓人匪夷所思:少給孩子買玩具,少給孩子買好吃的,少帶孩子去游樂場,孩子們居然有可能更愛他們的爹媽?中國家長大多秉承“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對老美這種剛一窮就cut孩子養育預算的做法,很是不解。
但是,看看我們的中國父母,付出的比山高、比海深的精力和財力之中,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屬于過度養育的呢?
我不止一次聽到家長抱怨:“我家小孩就是不要學習。”“人家都在學奧數,我們不學怎么行?”
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熱愛學習的。你看,剛出生的嬰兒就努力學吃奶;出了月子的孩子就開始探索手的觸覺;再嬌氣的孩子也不會因為摔痛了而放棄學走路……可以說,學習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那么孩子怎么會不愛學習的呢?很多是因為家長的過度養育。當早教課程、奧數班、英語班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旗號朝著我們的孩子發起猛烈攻勢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往往舉雙手贊成,不遺余力地把孩子送去“充電”。每課時150元的寶寶課,就能讓15個月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嗎?奧數,真是橫掃一切名校的法寶嗎?英語,是生活的必需品還是交流工具的一種?當這些學習成為了孩子們的負擔,他們怎么會愛學習?
請記�。喝绻粋€家長生活的一切就是為了孩子,那不僅是這個家長的悲哀,更是他的孩子的悲哀!
如何避免“過度養育”
體會是孩子的需要,還是你的需要 當你給女兒買下第一百零一個發夾的時候,當你一擲萬金給孩子找著名幼兒園的時候,請問問自己:為女兒買發夾是不是在彌補你童年時沒有得到某個玩具的遺憾?而努力讓孩子進一個“管得很緊”的名校,是不是你暗地希望學�?梢詾槟阈断虏糠指改傅呢熑�?
放低焦慮,享受當下 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其實也是父母對自我心靈的安撫方法。放低焦慮,享受當下,就像先哲說的:“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盡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并不屬于你們。”好好享受孩子成長過程中帶給我們的每一個溫情時刻吧!
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有的父母會說:“怎么能讓他做決定呢?他現在太小了,擔不起這個責任的。打個比方說,如果我現在不逼他學鋼琴,他長大后和同學一比什么都不會,要后悔的。”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孩子的確經常會做很多錯誤的決定。但是,當大人代孩子做決定時,恰恰剝奪了孩子成長需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思考和責任。
“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孩子自有成長的能力,爸爸媽媽少管一點、放下一點吧,也許這才是最好的養育方式。(商洛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