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做什么
父母先要了解寶寶的這種心理,不要單純用“調皮搗蛋”來定義它。然后再講道理,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不當,引導寶寶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這招很靈驗
●讓寶寶明白“扔”的含義。父母要讓寶寶知道,東西被扔掉就表示不想要它了,今后也不能再玩它、碰它了,只有好好拿放,才能繼續擁有它。
●讓寶寶進行適當的投擲運動。比如擲紙飛機、打小保齡球等,用正常手段滿足他的特殊愛好。
愛捉弄人的宣宣
宣宣是個漂亮活潑的3歲男孩,可他在幼兒園和親戚家里都不太受歡迎,原來是因為小家伙總喜歡惡作劇。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做早操都挺認真,宣宣突然使勁推了前面的婷婷一把,婷婷沒站住,摔倒時又帶倒了前面的力力。對自己引起的“連鎖反應”,宣宣覺得特別好玩兒,表現出得意的神情。到小姨家做客,宣宣悄悄藏起姨父的手包,讓正要出門的姨父急得團團轉,他卻在一旁樂不可支。
寶寶的道理:“誰讓你們不理我!” 寶寶的惡作劇不一定就是出于惡意,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回應越強烈,寶寶就越覺得自己對周圍有影響力,對此,他會非常得意和滿足。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引人注目,寶寶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了。
父母要做什么
父母平時要給寶寶充分的關注,不使他有被冷落和遺忘的感受,然后再態度平和而公正地判別寶寶行為中的是與非,給予適當的教育。
這招很靈驗
●樹立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讓愛惡作劇的寶寶與比他年齡大些、有愛心、喜歡關心幫助人的小朋友做伙伴,交往中,寶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進而模仿良好的行為。
給父母的忠告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要求寶寶改掉壞習慣,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行為。
2.明確責任。寶寶摔倒了,媽媽一邊扶起他,一邊用腳使勁跺著地說:“這壞地,為什么摔我的寶寶呀!踩你!”生活中時�?梢钥吹筋愃频默F象。然而這樣做會讓寶寶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其他客觀原因造成的,他就會學著找理由不認錯,更不要說改正了。不讓寶寶從小養成怨天尤人的態度,遇到挫折鼓勵寶寶自己解決,這是相當重要的。
3.指出危害。寶寶的心理還處在蒙昧狀態,讓他自己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確實勉為其難,這就要父母幫忙,簡明而清楚地給寶寶講清壞習慣給自身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寶寶逐漸學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4.態度堅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寶寶的壞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一定要有決心、恒心。父母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面對寶寶的哭鬧抗拒一定不要妥協,否則前功盡棄。
5.方法適當。幫寶寶改掉壞習慣,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尊重寶寶生理、心理的特點,一味推行高壓政策,急于求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會傷害父母與寶寶的感情。
6.及早動手。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很難。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在琢磨如何糾正寶寶壞習慣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2歲半~3歲是教育寶寶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3~4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強,處于人生的第一個逆反心理期,此時應培養寶寶遵守規則的意識。(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