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認為“這樣會把大學縮短了大半,即使累積了很多實習資本,但學業水平則會大打折扣”。
“總時間和總精力都是有限的,就像天平,學業和工作,一端翹起了,另一端必然要落下,但大學畢竟不是職業學校,孩子在學校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羅女士說。
與羅女士的意見相反,大多數的職場“過來人”都會鼓勵在校的師弟師妹多實習,多看“求職寶典”、“職場生存法則”之類的書,早做準備。
“正常情況下,公司的HR(人力資源)不會喜歡沒有實習經歷,對這個行業不了解,沒有對職場做好充分準備的人。”從浙江大學畢業后進入地產行業做HR的潘慧慧直言,這樣的畢業生會在就業和工作適應過程中“輸得很慘”。
就業壓力和對未來職場的高期望是壓在尚未就業的學生身上的兩座大山。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未來就業和職場發展的焦慮情緒已經由高年級學生慢慢向低年級蔓延。
而職場倦怠是過早進入“職場狀態”的學生身上體現的另一個問題。
“3個月實習下來,每天累得什么都不想干,和辦公室的同事關系都處理得挺好,但就是不想去上班,還沒工作就盼著退休。”一個畢業生發在某SNS網站上的這個并不起眼的簽名狀態,竟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