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歷來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話題。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我國2010屆高校畢業生超過630萬人,比上年增加近20萬,創歷史新高。再加上往屆未就業的幾十萬畢業生,今年的就業形勢仍舊不能樂觀。盤點今年的大學生就業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在政策扶持、經濟形勢向好、中西部城市崛起以及畢業生就業心態變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出現了一些新的擇業動向。
動向之一:到廣大基層建功立業
不久前中組部下發通知,明確2008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補助的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選聘名額由10萬名增至20萬名,計劃2010年新選聘3.6萬名大學生“村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今年也將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社區就業計劃”,鼓勵醫學類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鼓勵農科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一線工作。從大學生就業實際走向來看,大批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成為2010年大學生就業的新動向。
【專家解讀】:曾湘泉(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教授):
去基層就業持續升溫,主要是中央政策的引導和就業壓力的增大形成的。事實上,能夠到基層去鍛煉對大學生來說是件好事,有過一線工作經歷的人,無論是責任心還是實踐能力都會更強。另一方面,“村官”、社區服務人員以后的出路問題,目前來看是比較樂觀的。僅公務員的招考而言,中央的政策明顯向有基層工作經驗者傾斜,以北京市公務員招考為例,2010年北京市和區縣黨政機關招錄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的比例達到80%。2011年,除特殊職位外,市級和區縣黨政機關公務員要基本實現從有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考錄。這些政策上的調整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陳永利(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
目前,北大80%以上的2010屆畢業生已經落實畢業去向,一大批優秀畢業生簽約祖國西部和基層重點單位,比如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生邱昊志愿到西藏大學任教,政府管理學院本科生張繼春放棄讀研和留京就業機會到地震災區北川縣工作。這既反映出國家一系列就業政策和措施已經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也預示著北大眾多“80后”青年逐步成熟起來,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自覺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動向之二:到二線城市謀發展
5月份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高峰期。記者在與一些應屆畢業生交流中發現,相比往年,今年的畢業生不再一味地堅守京、滬等大城市,而是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相對壓力較小、發展空間較大、幸福感更高的二線城市。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應屆畢業生對城市的選擇逐漸多樣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在職應屆畢業生占全國的比例已經從54.1%下降到39.3%,杭州、南京、成都、天津的在職應屆畢業生比例則從4.9%上升到12.2%,其他二線城市也有所提升。
【專家解讀】:岳昌君(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出現這種動向的原因,既有市場調節的作用,也有政策引導的影響。從市場角度來說,首先,相比全國勞動力市場的規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人才市場的需求是有限的,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的速度不及畢業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一些二線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開始顯現,就業機會增多。近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都在一千萬左右,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就業機會主要來自民企和外企,這些企業很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同時2010年是我國經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困境的一年,與外貿相關的企業復蘇,使東部沿海二線城市的勞動力需求激增。其次,我國經濟發展開始步入“高增速大幅度”的騰飛階段,城市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大城市房價的居高不下、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而一些省會城市和中等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增加給就業市場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