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680萬普通高校畢業生“入市”,其中絕大部分生于1990年代,他們是怎樣的一代?期盼怎樣的未來?
“90后”報到
BLUE,這個被譯為“藍色、憂郁”的英文單詞,在很多“90”后的眼里,似乎便是未來的主色調。
染著五顏六色的頭發,說著“蒶ロ耐·(意為很可愛)”的火星文,撅著“章魚嘴”自拍, “90后”在長輩們眼里,是左右都看不順眼的“非主流”。但在鮮明的個性背后,“90后”的內心卻蹲著一個“小王子”:在孤獨的小星球上坐著,渴望得到別人的溫暖,對新世界有些忐忑。
從這個夏天開始,被父母捧在掌心的“90后”,排著隊離開校園進入社會。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其中絕大部分是“90后”畢業生。
他們能不能順利“斷乳”、承載一個社會人必須承擔的責任?面對未知的旅程,“70后”曾滿懷豪情,“80后”以張揚著稱,從現在開始,人們期待“90后”的表演……
求職
和“70后”、“80后”相比,“90后”更有主見,“如果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寧可先待業,慢慢找、不將就”。
找工作?找感覺!
今年夏季,是“90后”大學生的首次大規模就業季。按照6歲啟蒙、16年求學計算,今年的本科畢業生不少都是1990年代出生的。據南方人才市場官網“南方人才網”統計:近1個月來,新注冊的求職者中,21%為“90后”。南方人才市場管委會主任盛南方預計,今年廣州5萬大學畢業生中,有1.8萬人尚未就業,即近四成畢業生還未找到工作。不過這僅是預測,目前有數據支撐的未就業大學生人數,為5000人。
對此,南方人才網總經理助理張鋒的解釋是:和“70后”、“80后”相比,“90后”更有主見,“如果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寧可先待業,慢慢找、不將就”。
不屑于“啃老族”
“90后”也是積極的一代
7月20日,中午12時,廣州大學(微博)城廣東工業大學土木系宿舍里,阿桑還躺在床上,早忘了吃“早飯”。陽光從窗子里直射到床上,再折射到床頭掛著的西裝上。
阿桑半夢半醒、一動不動。20日凌晨2時,阿桑剛剛結束電腦游戲,關機前照例更新QQ簽名:“眀兲。妱娉。芣想厾”。這串形同亂碼的符號,阿桑的朋友都看得懂———這是“火星文”,意思是:“明天的招聘會,我不想去了。”
跑了十多場招聘會,阿桑挺累。20日的這一場,地點距大學城很遠,地鐵換公交要折騰1個多小時,“這么熱的天,穿著西裝去參加一場希望不大的招聘會,不值。”阿桑和室友說。
阿桑是廣州仔,父母還沒退休,家境中等,有一套房改房,一輛私家車。媽媽跟阿桑說,工作要積極找,不過沒找到也不要慌:“太辛苦、太‘次’的工作就不要去干,退了宿舍回家住,邊看邊找,家里不等你給‘家用’。”但阿桑也知道,如果要和女朋友在5年內結婚,房子車子還是要靠自己,即使父母給了首期,月供也要近萬元,“‘啃老族’我是不屑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