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吹牛形成社會風氣
會重創社會實干精神
羅慶華認為,自己偶爾吹吹牛并無惡意,也沒有造成什么社會危害,只是為了在他人面前抬起頭,所以吹牛并沒什么不對。
對此,北京青少年壓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漢忠表示“很難認同”。“吹牛并不能提升自我形象,反而會讓人反感。這就像泡沫一樣,總有吹破的時候。” 熊漢忠認為,吹牛會給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帶來危害:一方面,吹牛會讓虛假的自我越來越大,真實的自我越來越小。吹牛者一味逃避去解決現實問題,很難成功。另一方面,吹牛的確可以讓人在人際交往中暫時獲得尊重,但一旦被識破,將完全失信于人。如果年輕人隨意吹牛,以后就要用更多謊來圓這個謊,這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熊漢忠指出,偶爾吹牛雖然不會造成大的社會危害,但是,若社會上的年輕人普遍養成一種愛吹牛的習慣,形成很嚴重的社會風氣,肯定會對社會實干精神產生副作用。“如果人人都愛吹牛,這個社會上腳踏實地干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調查中,熊漢忠的觀點受到許多受訪者的認同。64.1%的受訪者擔心,愛吹牛的風氣愈演愈烈會讓腳踏實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影響社會實干精神。
“我們應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將那些通過實干取得成功的人物,樹立為年輕人的奮斗榜樣。”李洪東認為,年輕人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偶像的影響,如果社會上每個行業都有一個通過踏踏實實奮斗獲得成功的領軍人物,那么年輕人就有了自己追逐的正面榜樣,自然就會實干。就像香港的李嘉誠,白手起家的他獲得了巨大成功,許多香港的年輕人就以此為榜樣,認為成功沒有捷徑,只有踏實奮斗。
“許多人辯解說,吹牛是為了緩解壓力,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熊漢忠指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壓力,壓力不能成為一切不良行為的借口。吹牛的作用只是能暫時麻痹自己,并不能減輕壓力。想要真正戰勝壓力,年輕人就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和增加自己的實力和閱歷,了解自我的優勢與不足。“年輕人要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特而獨立的個體,沒有必要跟別人一樣。要想獲得別人的尊敬,提高個人素質與能力才是硬道理。”(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