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有一個被媒體稱為“61塊獎牌托起的村莊”,這就是安順市普定縣猴場鄉的仙馬村。這個僅有289戶苗家人的村寨有一支仙馬射弩隊,在省級、國家級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大放異彩,先后摘得了61塊獎牌。
如今仙馬射弩隊的神射手們走進了校園。在猴場鄉民族中學,體育課上、放學后,學校操場上隨處可見孩子們射弩的身影。猴場鄉民族中學初三學生陶金艷穩穩地端住標準弩,一劍射出正中靶心,嘴角露出甜甜的笑。她告訴記者,她的媽媽也是射弩運動員,只是自己更幸運,從小就可以在校園里練習。更讓她驕傲的是,他的教練是兩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金牌得主王仁愛。
在猴場鄉民族中學,射弩實際上已經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必修內容,無論是苗族還是其他民族學生,都需要學習射弩。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這是貴州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貴州,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走進了校園,還成了校園文化一部分。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民族中學校園里有一個醒目的陀螺雕塑,學校運動場周圍的墻上也貼滿了陀螺文化相關的知識介紹。學校已經舉辦了兩屆“陀螺文化節”,校長潘永超告訴記者,“我們希望在文化節上,通過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陀螺書畫攝影展和形式多樣的陀螺競賽,讓陀螺這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到孩子們的心里去。”據潘永超介紹,曾率隊獲得第八屆、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團體冠軍的謝友明被聘請為這個學校的陀螺教師。在初一年級學生的體育課程中,有一半內容和陀螺相關,所有老師每星期也要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安排一至兩次的陀螺訓練。
校園也為貴州體育界輸送了優秀人才。記者在下司民族中學學校門前的清水江邊看到:幾個少年每人腳踩一根碗口粗的竹子,漂浮在江水之中,騎立坐臥十分自如,每人手里再拿著一根可手的竹竿當作槳,左右劃水,疾馳如船——這便是貴州的“獨竹漂”絕技。2007年6月,麻江縣在黔東南州體育局、民宗局和縣體育中心的支持下,引進這一項目,成立了一支“獨竹漂”隊伍。隊員是從下司中學初一、初二年級中具備游泳能力、身體健康、體質較好的學生中選拔而出。2011年,“獨竹漂”被列為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拔得頭籌的胡朝貴就畢業于下司中學。
政策支持成為校園傳統體育項目成長的沃土。2004年6月,貴州省民宗委、省體育局、省教育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體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提出的第一個目標就是“2004年,各地(州、市)選擇具備條件的學校,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體育課試點教學內容,2005年以后逐步推開,力爭到2008年在全省民族地區學校全面推行”。隨著該意見的逐步落實,到目前,貴州省已經有4500多所學校開展了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活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項目基地已經達到37個,基本涵蓋了所有本科院校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縣。
貴州省民委副主任吳建民說,包括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在內的一系列舉措,使貴州民族體育工作邁上了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管理的軌道,省民運會的規模一屆比一屆大,競賽和表演項目數量一屆比一屆多,競技和表演水平一屆比一屆高,選拔、培養、發現了一大批少數民族體育人才,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區風格、娛樂情趣和體育效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挖掘、整理、傳承和提高。(光明日報 柳霞 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