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消費要有“度”
蔡勁林說,從心理學角度看,消費是延續一種生活習慣的固定模式。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原來在家里生活時消費檔次、水平和理念已經達到一個高度,上大學后,依然延續以前的高消費。
而家境一般,尤其是農村來的孩子,在家就幫助父母干農活、賣農產品,他會主動控制消費,盡自己所能幫助家庭改善經濟收入。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上了大學這些孩子也依然保持這種習慣,努力去兼職、打工,掙錢養活自己。蔡勁林指出,家長要根據家庭條件狀況給孩子每月花費制定一個合理的標準,這個“度”很重要。
首先,不管家庭條件多好,都不能讓孩子產生奢侈的消費理念。大學畢竟是半社會化環境,大學時消費如果超出平均水平太多,將來畢業,薪酬不一定能達到他在大學時的消費水平,就會影響他進入社會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奢侈的生活也會讓大學生養成不勞而獲的不良習慣,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其次,家庭條件一般的,還是要盡力滿足孩子吃穿等基本需求。畢竟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如果把過多的時間、精力放在打工掙錢上就是本末倒置。大學是培養學生能力、學本事的重要階段,家庭應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合理的經濟幫助。
5.養成理性消費習慣
專家從學校和社會的角度,為培養大學生理性消費提出了幾點建議。
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接近社會但學生又并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半社會化環境。大學的宿舍安排、圖書館等建筑、設施,華麗或樸素,是否莊重典雅,都會帶給學生心理暗示,對自身所處的消費水平的認識有很大影響。
學�?梢赃m當開設理財課程,國外的大學專門開設教學生怎樣理財、投資的課程,要想正確消費,培養觀念很重要。大學應邀請知名的銀行理財規劃師、經濟學教授、商界人士等,開設理財講座沙龍,跟學生談談理財經驗、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辛等。通過講課向學生傳授理財、消費的知識,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觀。
社會也應為培養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念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F在持卡族的大學生們,頻頻出現還款危機,就是金融機構在大學生開學時,向學生推薦信用卡造成的。對于一些沒能力支付超前消費的大學生,金融管理部門應嚴格管理超前消費的源頭——信用卡,那么,大學生就會合理消費,不致過早產生超前、超額消費。(大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