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老師的選擇可能出于無奈或者是“根據學生情況”而為,然而,筆者很擔心這種選擇帶來的后果,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課外班。
最近筆者恰好接觸了兩名剛剛報名英語課外班的初二學生,她們急切報名參加課外班的直接原因就是初二學校進行的第一次單元考試的失敗�?荚囍械拈喿x題共有4個小題,兩名學生一位錯3道,另一位全錯了。一名學生沮喪地說:“我不但文章沒看懂,連問題都沒看懂。”
筆者翻閱了她們的英語試卷,看到閱讀部分,第一反應就是文章長,問題也深奧,筆者就考試、練習和教科書中的課文做了比較。她們學的是外研社“新標準”八年級英語教科書,M2模塊共兩篇課文,第一篇是對話形式,內容為兩個中學生交流自己的旅游經歷,語法簡單,單詞通俗。另一篇課文由203個單詞構成,分5段,每段都是對一個人的一次諸如旅游、看電影、聽音樂會的經歷用兩句話作介紹。學校發的配套練習冊中共4篇閱讀練習,其中最長的一篇包括233個單詞。然而該模塊的測試中,閱讀理解的文章卻含有395個單詞,題材與旅游問題相比也顯得深奧和離學生的遠了許多——心臟病的危害與美國醫療體系。
筆者并非英語教育專業,無法用定量的方法刻畫學校所教、所練與所考之間的難度差異,但是,卻敢于給出這樣的結論:以學校所學、所練為基礎能夠讀懂這篇文章的學生一定是語言天才,其他能夠得到理想分數的學生應該都是有大量的課外班的學習經歷。
是按照內容標準教?還是按照學生的實際水平教?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教師要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價值觀。當有了這種價值觀后,在課堂上就會更加不斷關注學生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樣想,當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后,沒有參加課外班學習的學生從經驗、直覺式思考走向了理性思考,知識也就形成了,進而讓分散的知識變得有結構。(中國教育報 頓繼安 作者系北京教育學院數學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