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由祖父母、親戚代為撫養,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無法得到正常關愛、保護、教育和引導而產生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的現象已不在少數,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3月5-6日,記者選擇了陜西銅川市耀州區和宜君縣做了深入調查。
現狀令人擔憂
耀州區中小學現有留守兒童633名,祖父輩監護占總數52%,單親監護(父或母)占總數38%,親戚監護占總數10%。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親情缺失、管理不周、教育不當等原因,表現出的心理、性格、行為習慣、情感需求等突出問題,不僅給農村教育、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
調查中記者發現,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這種現實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給這些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耀州區關工委辦公室主任李陽說:“留守兒童都是困難家庭,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雖然我們創建了‘留守兒童之家’,搞了一些社會關愛活動,但工作中存在很多實際困難,如人員、經費等問題。”
親情關懷成最大奢望
近年來,耀州區委、區政府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活動,設立親情接待室、親情電話、留守兒童之家、學習輔導中心、各種興趣小組、心理咨詢室等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通過學校教育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保證他們公平接受教育;建立了“留守兒童”登記和檔案制度,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對長期不能返鄉的務工人員子女,通過親情電話、親情書信等方式加強家長與兒童、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耀州區關工委聯合其他成員單位,組建留守兒童“愛心媽媽”團隊,不定期走進留守兒童中間,輔導學習,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建立“母子”親情。同時,積極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班主任、代理家長為主要成員的“留守兒童之家”。采取社會、家庭和學校聯動,強化與留守兒童家庭的溝通,和留守兒童家庭建立良好幫扶關系,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耀州區婦聯主席石秋靜介紹說,婦聯組建了“巾幗志愿者”隊伍,關心留守兒童,“一對一”幫扶效果很好。她們還大力開展家庭教育,要婦女建立和諧家庭觀念,開展多種婦女技能培訓,鼓勵居家就業,再忙也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因為母親責任無人能替代。
“目前志愿者隊伍已發展17對,勢頭很好,很多熱心人都在向婦聯‘要娃’呢!”婦聯主席石秋靜笑著說。王莉(化名)是耀州區阿姑社小學四年級學生,父親服刑,母親改嫁,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內向,不愛說話。自去年永安街道辦西街小學教師楊亞慧與王莉結對后,在楊亞慧的愛心幫助下,王莉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很多,她還經常高興地給同學們說:“我在城里有個‘媽媽’。”
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
在教育戰線工作了21年的程軍保,現任耀州區教育體育局基礎教育股股長,談到留守兒童他深有感觸地說:“雖然關愛留守兒童的部門很多,但面對最多和直接面對的還是教育上。教育要發揮主陣地作用,家庭緊密配合,不能把孩子交到學校就不管了,要多與孩子聯系溝通,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共同把孩子教育好。還有就是,社會上網吧、游戲廳、臺球廳等對兒童誘惑太大,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門也要積極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愛不能只是一陣子,因其具有連續性,如志愿者結對幫扶,一般1—3年,志愿者幫了一陣有事就不管后面了,這會讓留守兒童產生失落感,應該堅持或者及時確定新的志愿者,讓孩子感到很多人在關心他。團委雖然是成員單位,但這方面沒有專人、自身力量小,開展活動只能是聯合別的部門,對留守兒童關愛,建立科學的長效機制才是關鍵。”團耀州區委書記孔睿說。宜君縣中小學現有留守兒童277名。在宜君縣彭鎮采訪時,鎮中心小學當了20年校長的許新平告訴記者:“去年我們學校有178名留守兒童,今年減少到37名。
留守兒童大幅減少,是因為去年縣上發現了石油,中石化在這里開始試采,很多家長今年在家門口打工,既掙了錢、種了地,還能照顧孩子,所以說,發展地方經濟是減少留守兒童的根本之路。”專家們認為,政府重視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地方政府必須落實領導責任,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地方政府重要日程;建立留守兒童監測制度和信息數據庫,全面實時掌握留守兒童動態,創造性開展工作。各級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在勞動力人口輸出集中的地區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在集體關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教育部門和婦聯、關工委等社會團體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愛,形成整個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陜西日報 記者 李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