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作品《蝴蝶鵝冠花》。
齊白石是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其在繪畫界的泰斗地位更是毋庸置疑。近日,川美2013屆應屆畢業生李若行卻在畢業論文中,對齊白石草蟲畫的寫實性提出了大膽質疑:蝴蝶飛舞時都是收緊六足的,但齊白石筆下卻常出現一只蝴蝶張牙舞爪撲向鮮花的畫面。6月29日,記者對李若行進行了采訪。
現象
齊白石畫的昆蟲張牙舞爪
李若行是川美2013屆藝術策劃與管理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從高中時開始,他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常對各種昆蟲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拍攝。
2010年4月,在川美讀書的李若行參觀了在三峽博物館舉辦的“齊白石書畫精品展”。參觀中,李若行發現,1954年編撰的齊白石《草蟲冊》中,齊白石所畫的昆蟲形態,與真實的昆蟲形態并不符。
“我在昆蟲拍攝中發現,昆蟲飛行或者懸停在空中的時候,都是收緊六足的,而不是像齊白石畫中那樣,呈現出‘張牙舞爪’的形態。”李若行對記者說,他后來查閱了很多齊白石畫的昆蟲畫資料,發現大師筆下的昆蟲都伸著長長的足。“比如他1954年創作的《蝴蝶鵝冠花》中,蝴蝶就伸著長足,撲向鮮花。”
李若行說:“昆蟲不收緊六只腳,會使身邊的空氣無法順暢流動,從而影響正常飛行。而齊白石的昆蟲作品中,凡是飛舞的蝴蝶、蜜蜂和蜻蜓,其六腳都不是收緊在身體兩側,而是完全展開的。”
原因
沒有腳的昆蟲會顯得很“死板”
在采訪過程中,李若行告訴記者,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齊白石是一個以觀察仔細而著稱的畫家。
齊白石的弟子婁師白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初學畫工筆草蟲時,有一次他(齊白石)看我畫的一只螳螂,便問:‘你數過螳螂翅上的細筋有多少根嗎?仔細看過螳螂臂上的大刺嗎?螳螂捕食全靠臂上的刺來鉗住小蟲,但是你這大刺畫得不是地方,它不但不能捕蟲,相反還會刺傷自己的小臂。’”
然而,這樣一位注重寫實的畫家,為什么會這樣處理昆蟲的長足呢?
李若行在論文中做出了兩種分析:一是出于構圖的需要——沒有腳的昆蟲會顯得非常“死板”,從構圖的角度考慮,昆蟲伸出長長的腳會令畫面更立體;二是由于齊白石善于在寫意與寫實之間尋找平衡點,他認為畫作與實物太像是“媚俗”,不像則是“欺世”,因此他畫昆蟲會做這樣的處理。
專家
中國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寫意
李若行對于齊白石昆蟲畫的發現到底有沒有合理性?
川美美術學系教師、青年批評家尹丹告訴記者,單就李若行這篇論文來說,他的獨到觀點在大學本科生中是很難得的。而對于齊白石的創作有違真實性這個問題,尹丹說:“中西方的藝術家在長期創作的過程中,對于某一事物會形成一種固有的印象。古人畫飛舞的昆蟲時,都會習慣地畫出昆蟲長長的足,齊白石對于昆蟲的創作可能是受了這樣的影響。當然,在創作的中,他會有他自己的特點。”
而獨立印象藝術空間學術主持傅文俊則告訴記者:“多年前也有學者質疑徐悲鴻畫馬的寫實性,但中國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寫意,講究的是意和趣。(華龍網-重慶日報 記者 蘭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