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不僅關乎愛情,更是人生成長的過程。當美好種植在心中,那種善和純美會隨著我們的成長生根發芽。
我們曾這樣過七夕
70后:趁大人睡著了,去葡萄樹下聽“情話”
“小時候,奶奶常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還說七夕晚上,在葡萄樹下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情話。”1976年出生的王先生說,在他六歲時的“七夕”前,他向親戚要了一棵葡萄樹苗,栽在屋前的菜地里,為了等到“七夕”去聽牛郎織女說話,他每天都很認真給葡萄樹澆水。
“七夕”當天后半夜,趁大人們睡熟了,他悄悄跑到葡萄樹苗邊,趴在地上想要聽牛郎織女說話,但除了蛐蛐叫、青蛙鳴,他什么也沒聽到,只看到滿天的星星和田野里飄飛的流螢。
“我以為我心不誠才沒聽見。第二天還去問奶奶,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能聽見了。”王先生笑著說,長大后他才明白這只是神話傳說,但“七夕”的美妙期待給年幼的他留下了美好回憶。如今,他給6歲女兒講“七夕”的故事,但城里沒有葡萄樹,有時連星星都看不見。“現在每到七夕,我總想到去世多年的奶奶。”王先生傷感地說。
我們為什么不過七夕
80后、90后:錯把“七夕”當成公歷7月7日
“牛郎織女星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在城南一廣告公司上班的80后郭女士說,自己對“七夕”完全沒有概念。郭女士從小生活在西安城區,小時候雖然能看到很多星星,但她根本不知道牛郎、織女星是哪顆,“家人沒怎么跟我講過,我也從來都不過七夕節,對我來說,七夕還不如五一呢,五一還能放幾天假呢。”
1982年出生的潘娟從小生活在農村。“小時候父母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但沒有去葡萄樹下聽過。”潘娟說,兒時的自己更多的記憶是日本產的動畫片。而對于“七夕”這個所謂的節日,自己從來都不過。
90后的小路,是陜師大大二學生。“小時候從故事書上看到過牛郎織女的故事,父母沒講過,對七夕也沒啥感受,”小路說,自己沒有男朋友,所以從來不過“七夕”,身邊有男朋友的同學,大部分也都過西方情人節,過“七夕”的人比較少。
西安交大大一學生李鉞拯出生于1993年。“七夕的傳說,我都是小時候從磁帶和圖書上知道的,將信將疑吧。”李鉞拯說,他沒去聽過牛郎織女“說話”,因為“小時候可玩得太多了,游戲機,電腦,足球……”
李鉞拯說,有一次,好幾個同學還把公歷的7月7日當成“七夕節”,查了日歷后,才知道“七夕”是指農歷7月7日。
我們為什么要過七夕
美好愿望寄托著人們的精神信仰
七夕對百姓生活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響?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與共說,在一個社會的文化系統中,節日和習俗很重要地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七夕的神話傳說,為什么能代代傳誦?因為它寄托了民眾期盼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婚姻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觀,寄托著人們的精神信仰,發揮著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的功能和作用。
但現在因為一些傳統民間習俗和活動消失等原因,導致很多人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同時,因為年少時,人們與社會的接觸比較有限,留下更多的是溫馨美好的回憶,而當人們長大后,要面對很多的壓力,而當下,人與人之間存在較多的不信任,所以,對過去美好的回憶就成為生命中的一道亮光。
80后、90后生活的時代,很多舊習俗基本上已經消亡,使得他們沒有更多機會去親歷和體驗傳統習俗,無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古人愛情
碑林博物館鴛鴦七志:北魏夫婦的愛情見證
在這個特定的節日里,碑林博物館訴說古人愛情的“鴛鴦七志”墓志,讓不少人慕名前來尋找。在碑林博物館碑廊一西側墻上,鑲嵌著一組墓志,它們被稱為鴛鴦七志,這些墓志刻于北魏時期,是7對夫婦的墓志,以北魏元氏宗親為主,分別是:穆亮及妻尉太妃墓志、元遙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譚及妻司馬氏墓志、元誘及妻薛伯徽墓志、丘哲及妻鮮于仲兒墓志和元鑒及妻吐谷渾氏墓志。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雖歷經1400余年,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字,均記載著墓主人“生死契闊”的愛情故事、舉案齊眉的甜蜜。
其中元珽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這樣記載,元珽(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孫,穆玉容(483-519)自幼聰慧機敏,元珽之父非常欣賞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雖然她比元珽大10歲,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給元珽后,遵守禮德,“家富絹諧之歡,親無嫌怨之責”“奉上崇敬,接下俞溫”,二人感情甚睦。而元誘夫人馮氏的志文中記載,馮氏嫁給元誘后,孝敬公婆及姑舅等,深得元氏家族敬愛,死后“慈姑撫慟,親里沾衿”。來自山西的參觀者楊靜說,這鴛鴦墓志向人們詮釋著愛情的本質,讓人充滿感動。
我有疑問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近兩年,七夕節被打造成中國情人節,成為商家促銷的噱頭。不過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乞巧文化高峰論壇上,是否有必要將“七夕乞巧節”改造成“中國情人節”,再度成為與會者聚焦的話題。一些專家呼吁,別把“七夕”過成“情人節”。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表示,當下在國家級傳統民俗節日的保護過程中,七夕節的文化內涵被胡亂歪曲貶損的情況最為嚴重,特別是以打造所謂“東方情人節”的名號、以與時俱進迎合現代化為借口,故意篡改七夕節的主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與共說,其實把“七夕”打造成情人節也是有所不符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苦楚的,一年才能相見一次,打造成情人節與該節日的文化內涵也有很大區別,為了挽留民俗而宣傳改造,這是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七夕起源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
8月13日是農歷七月七日,也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
七夕,原名乞巧節,起源于漢代。古代民間七夕節有許多習俗,穿針乞巧,以七彩線穿七孔針,捉喜蛛,以乞巧,因為織女是靈巧智慧的女神。七夕,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的女兒乞福節、乞巧節、婦女的乞子節、老人的祈壽節、廣大人民的祈愿節。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與共說,七夕節的習俗在現在的城市里幾乎看不到了,但是在農村的個別地方還有部分保留。在大荔縣許莊鎮大壕營村,每逢七夕,村里的人們都會敲鑼打鼓、泡巧芽、迎巧、唱乞巧歌、穿針線,祈求心靈手巧、生活安康。
當花店遇到七夕
8月12日下午5時,咸寧西路一家花店里,任湘和店員們正在忙碌著,門口一張紅紙上關于單身和已婚男士遇到七夕時,如何用鮮花表達愛意的文字吸引著路人的目光。“七夕是咱們自己的情人節,雖然生意沒有2月14日情人節那么火,但是依然比平日要好很多,我們正在包的花都是客人為明天的七夕預定的。關于玫瑰花語,除了自己的理解,也結合了七夕節的特點,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在七夕為自己心上人送上一束鮮花。”任湘一邊忙碌著一邊說。(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