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用數字技術帶海外文物“回家”

      頭戴VR眼鏡設備,手持遙控手柄,便能頃刻間置身于響堂山石窟,眼前慢慢浮現造型生動、神態安詳的佛像和色彩斑斕、線條流暢的壁畫……這是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文化遺產數字化團隊對響堂山石窟文物數字化采集的工作成果。

      春節假期,位于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游客絡繹不絕。人們在欣賞天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同時,也贊嘆數字化技術再現了散落在多個國家的文物造像。不久前,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因文物數字化復原實現造像“重聚”,一度引發熱議。而這都與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文化遺產數字化團隊密不可分。

      科技手段助力文物重現風采

      位于河北邯鄲的響堂山石窟,開鑿于北齊時代,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歷史原因,響堂山部分石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并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為了還原響堂山石窟往日的風采,2017年至2018年,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啟動了響堂山石窟數字化工作,對石窟本體和流失海外的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和整理。

      然而,文物“回家”的路并不順暢。因其規模龐大,團隊需要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點云處理,通過多個站點的掃描,獲取石窟表面的完整點云、三角網面,再加上復雜的后期處理,才能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

      “數據采集費力,數字復原費心,缺位的造像應該以怎樣的形態出現在什么位置,都需要確切的依據�!碧砉ご髮W藝術學院學術院長、教授趙慧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響堂山石窟的數字采集工作,團隊不僅翻閱了大量的文獻,還曾先后4次實地采集數據,建立了上百個站點掃描。從前期的數據采集,到后期三維模型的映射,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才完成北響堂第3窟(刻經洞)數字化復原,為《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寶貴線索,也為那些流落異鄉的文物回歸故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師生接力做好文物數字復原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復興路上 國寶歸來”特展展廳里,笑意盈盈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放置于3D打印的洞窟里,后面就是它的佛身。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烽介紹,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于2012年成立了文化遺產數字化團隊,摸索出了一套數字化修復文化遺產的方式。2015年該校開展天龍山石窟本體的三維掃描數字化工作,重建石窟本體三維數字模型,并結合海外造像數字模型,數字復原天龍山石窟。

      “盡管前期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在當時天龍山石窟的數字復原對團隊而言是不小的挑戰�!崩罘榻榻B,該項目是國內外首例將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文物以“數字”形式回歸,并與遺址本體數字合體復原石窟原貌的案例。團隊共有20余人,除了六七名教師外,其余均為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

      資料不夠,團隊成員就想方設法聯系相關機構獲取信息;設備技術不夠先進,團隊成員多下苦功,一遍又一遍地跑現場做實證。從數據采集、點云處理到模型構建、紋理映射,團隊最終實現了11個石窟100余件文物數字復原。

      “不論是天龍山石窟還是響堂山石窟的數字復原都經歷了數年時間,都是由教師帶領學生不斷接力才有了如今的成果�!壁w慧介紹,多年來該團隊致力于山西省內外重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目前已完成國內外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和復原項目10余個,采集文化遺產數字資源40余項,培養學生100余人。

      趙慧認為,文物數字復原其實是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數字化回歸的一個有效路徑。此外,通過造像和石窟的數字復原模型,拉近人們與文物的距離,讓更多人能夠重訪歷史,重新了解文物的原始面貌,這也是文物數字復原的意義所在。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的學生參與到了文物保護項目中,讓我們看到了文物保護工作未來的希望�!壁w慧表示,團隊將繼續深耕此領域,為后人留下真實的歷史文化記錄,讓更多瀕危的古跡重新“活”起來“走”出去。(記者 韓榮)

      • 相關閱讀
      • 打造高質量的高校思政課(專題深思)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备咝^k好思政課,需要在教學...

        時間:02-21
      • 以法治方式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之舉

        今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施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律。愛國主義教育法分為總則、職責任務、實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則,共5章40條,對愛...

        時間:02-21
      • 湖北襄陽舉辦“春風行動”招聘活動

        2月18日,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文化中心廣場人頭攢動,襄陽市“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活動正在舉行。在藍色的雨棚下,楊艷拿著崗位簡介宣傳單,給前來咨詢的求職者介紹工作的具體細節:“我們的培訓都是免費的,學員每天...

        時間:02-21
      • 開展特色研學 打造流動課堂

        圖為非遺項目剪紙文化傳承人趙娜帶領學生們體驗剪窗花民俗。王聰攝東北大花鋪滿床鋪,福字、春聯貼上窗戶,桌子上擺滿凍梨、凍柿子,墻壁上掛著“辣椒”“土豆”,列車員小姐姐變身“村花”扭起了東北大秧歌,身著吉...

        時間:02-21
      • 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冬令營舉辦

        原標題:為基礎研究挖掘更多“好苗子” “在基礎研究的道路上,我們希望吸引更多優秀中學生參與,跟隨我們的步伐繼續向前�!苯�,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化學學科冬令營在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三所高校...

        時間:02-21
      • 依托高校創新資源 建設科普傳播高地

        圖為小學生到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參加科普活動。 中南大學供圖日前,自然資源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通知,公布了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創新中心、成都理工...

        時間:02-21
      • 志愿者助力旅客返程

        原標題:志愿者助力旅客返程“阿姨,您坐哪趟車?您帶好孩子,箱子和包我來拎�!苯�,身著藍馬甲的蘭州鐵路局迎水橋車站中衛站青年志愿者祁源一手推著行李箱、一手拎包,幫忙把帶小孩的旅客送進候車室。今年春運,...

        時間:02-21
      • 柑橘油胞發育之謎被破解

        原標題:柑橘油胞發育之謎被破解日前,《科學》雜志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鄧秀新院士、張飛教授課題組題為《柑橘油胞發育與精油合成的分子調控》的研究成果。研究以柑橘油胞為新模式系統,揭示了...

        時間:02-21
      • 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創新平臺啟動建設

        日前,由北京大學牽頭建設的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創新平臺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該項目將實現全生物體尺度成像模態融合,補齊國家生物醫學成像大科學裝置的功能短板和最后一塊“拼圖”,計劃2026年驗收投入運行。此...

        時間:02-21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