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布拉莫斯”導彈 威懾周邊鄰國的“殺手锏”
印度媒體援引DRDO該項目主管斯瓦薩努·皮萊博士的話稱,從垂直發射井中打出的“布拉莫斯”導彈先爬升到彈道最高點,再以極高速度俯沖攻擊,在末段飛行中開啟導彈自帶雷達導引頭,最終擊中停泊在孟加拉灣的退役護衛艦,就如同“閃電劈斷叢林里的一棵樹”。據悉,印度陸�?杖妼⒘醒b超過500枚 “布拉莫斯”導彈,以便對周邊鄰國形成“不對稱技術優勢”。
“布拉莫斯”是俄羅斯于1995年邀請印度共同投資開發的超音速導彈,它看上去像細長的“飛行鉛筆”,速度可達2.8馬赫,并能垂直發射,射程在290公里左右。皮萊博士聲稱,“布拉莫斯”可在2分鐘內發射就緒。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報道,印度軍方爭取在2010年底前完成陸軍兩個團的“布拉莫斯”Block-2型巡航導彈裝備計劃,而這兩個就部署在中印邊界東段附近,其針對目標不言而喻。 (據《中國國防報》)
“戰斧”是美國海軍最先進的全天候、亞音速巡航導彈,有陸基、空中和海上發射等型號。導彈長6.17 米,直徑52.7厘米,水平翼長2.62 米,發射時重量1452公斤。采用慣性制導加地形匹配或衛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導,射程450~2500公里,飛行時速約800公里。命中精度可達到2000 公里內誤差不超過10米。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
彈道導彈“高空急先鋒” 巡航導彈:“低空刺客”
巡航導彈:后冷戰時代打響“戰爭第一槍”
巡航導彈的雛形最先出現在二次大戰后期的德國,V-l導彈被公認為現代巡航導彈的“鼻祖”。德國投降后,導彈研制技術也被美蘇等戰勝國瓜分。蘇聯集中精力專攻戰略導彈,而美國則同時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兩方面鋪開攤子。
巡航導彈速度較低,飛行高度也比較低,可按事先選定的隱蔽路徑飛行,能夠規避敵方雷達與防空系統,防御方很難發現和攔截。美國眾議院下屬的戰略力量委員的報告承認,即便是堆砌了無數高科技的美國本土NMD系統,在防御巡航導彈方面“仍然會漏洞百出”。
巡航導彈終端導引精準性高,適合做精確攻擊,其彈頭可以為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因此,巡航導彈可以是戰略性的,也可以是戰術性的。與彈道導彈相比,巡航導彈的造價更低廉,瞄準更精確,也更易操作。
自冷戰結束以來,巡航導彈幾乎成了超級大國打響“戰爭第一槍”的首選武器,它的發展和使用打破了傳統的戰略和戰術導彈劃分界限,是超級大國推行新式常規化威理論的利器,在美國發動的幾場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它一直是打擊敵方縱深地區重要目標的主要武器。
俄軍事分析家亞歷山大·莫茲科夫指出,彈道導彈是按一定拋物體軌跡飛行的,這種導彈的飛行路線在發射前設定后,一般不容易改變,不過速度極快,對其實施攔截講究“一準二快”,即第一時間發現,然后發射高速攔截導彈,在彈道導彈即將經過的路徑上實施截殺。而巡航導彈則比彈道導彈慢得多,它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雖然速度低,但飛行彈道卻比前者詭異得多,它可根據地形、匹配裝置,靈活改變路徑,令防御系統很難預先計算出它將要經過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