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海大洋
科技日報太平洋8月21日電(特派記者左朝勝通訊員陳惠玲)當地時間8月19日,經過幾天的連續作業,“海洋六號”船現完成了中太平洋某海山偵察性科學考察工作。目前,開始對第二座海山進行驗證性鉆探,期間,進行了調查設備檢修等工作。
目前,“海洋六號”正實施的是中國大洋第23航次第2航段科學考察任務,調查工區位于中西太平洋海山區。8月15日凌晨2:30,“海洋六號”抵達中西太平洋海山區,開始大洋海底調查作業�?瓶既藛T首先成功下放SVP聲速剖面儀,對不同深度海水的聲波傳播速度進行了測量,獲取聲速剖面。緊接著,針對某海山富鈷結殼賦存狀況開展了偵察性科考活動。
在位于中西太平洋海山區的某海山,科考隊員進行了多波束測量,在此基礎上,繪制海底地形地貌圖,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可能存在富鈷結殼的部位,先后確定了9個工作站位,實施深海淺鉆,對該海山的結殼賦存狀況進行偵查,并開展了綜合物探調查等。同時,科考人員還對調查海區開展海水和浮游生物取樣等環境基線調查,以評價調查海區海洋環境狀況。
截至8月17日,科考人員已完成了該海山上所實施的全部深海淺鉆作業,成功獲取到位于海底1000多米水深以下的海底巖芯樣品7個。記者看到,所獲樣品中最長的達80厘米,黑色、褐黑色的結殼一般賦存在樣品的頂部,1—2厘米左右,僅一個站位賦存較厚結殼,達8厘米,樣品的下部大多為灰白色的礁灰巖等。其中一個站位所獲樣品盡管沒有發現結殼賦存,但該樣品通體呈乳白色,細膩如玉,質地均勻、致密,猶如漢白玉一般。綜合9個站位的樣品情況,首席科學家何高文博士推測:該海山結殼生長歷史等較短,結殼層薄,資源前景不佳。
在實施深海淺鉆期間,針對設備在收放過程中出現的搖蕩等問題,“海洋六號”調查部組織展開技術改造等工作。目前,“海洋六號”調查海區海況尚好,海浪1—1.5米,風力3—4級,陣風5級,但涌比較大,尤其是回收鉆機的時候,2噸多重的深海淺鉆設備一出水面就開始貼著船尾晃蕩起來,對設備的液壓系統和電子系統造成了潛在威脅。經過技術人員討論,在老技術工人劉碧榮等建議下,調查部門對原深海淺鉆設備的工藝進行了技術改造,減小了對設備的碰撞,保障了深海淺鉆作業的正常進行。
此間,“海洋六號”甲板部對上甲板和后甲板進行徹底保養。8月17日下午15時,記者在后甲板看到,水手們不懼高溫,頭戴安全帽、防護鏡、口罩,手拿鐵錘、電動鋼絲刷等工具,蹲在甲板上敲銹、磨光、清理灰塵,最后均勻涂上油漆,保持了甲板的干凈整潔。
為豐富海上枯燥的生活,科考隊員們以苦為樂,開展“節約用水,從‘頭’做起”活動,全船60多位科考人員,已有50多人剃了光頭,17日傍晚,在晚霞的輝映下,不當班的科考隊員們攜手并肩,在直升機平臺上擺出“6”的造型,表達了大家在“海洋六號”船同舟共濟,預祝大洋23航次科考工作“六六大順”的美好心愿。18日晚,大家在船上包了餃子,改善海上伙食,活躍遠洋科考工作氛圍。(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