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的“氣”,正是精神旗幟給的力。
治愈“和平病”的妙藥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和平環境,是軍隊戰斗精神的渙散劑。曾經“攻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勢如風發”的清朝八旗兵,隨著太平盛世的到來,閑散、驕逸、奢靡、腐化之風逐漸興盛,以致在風雨飄搖的晚清不堪其用,難覓其蹤。
上海解放后,某部八連進駐南京路擔負警衛、巡邏任務。他們自覺發揚戰爭年代那股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勁頭,站穩立場不動搖,“燈紅酒綠”不動心,艱苦樸素不變色,以革命軍人的凜然正氣,頂住香風臭氣,成為全國全軍艱苦奮斗、拒腐防變的模范,被譽為“霓虹燈下的哨兵”,被國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八連的事跡證明:高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旗幟,是預防和治愈軍隊“和平病”的妙藥。
進入新時期,體制轉型所引發的利益格局的調整與重組、價值取向的變化和多元化、各種思潮的交織激蕩等,都會影響軍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依靠黨的絕對領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起來,人民軍隊就能經受住新的歷史考驗。南海高腳屋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守礁官兵,反恐維穩、不辱使命的武警衛士,防洪大堤、地震災區不畏艱險的救災英雄,還有李成文、張華、朱伯儒、蘇寧、向南林、徐洪剛、李國安、李向群、楊業功、杜照宇、方永剛、江漢剛等千千萬萬英模烈士,都證明了這樣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