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馳電掣軍列上,第二炮兵機關一位領導問某研究所高工張建軍:“往常來靶場,看你們都大箱小箱地帶型號資料,這次怎么沒見搬��?”張建軍拍拍身上挎的電腦說:“首長,我們對導彈型號資料進行了數字化,那些書本圖紙都‘吃進電腦肚里’,以后挎上筆記本就能輕裝上陣了。”首長高興地說:“我明白了,你們這是讓導彈也有了數字化‘醫療保障卡’!”
白手起家:要做就要做最好
各種型號導彈資料被稱作“長劍之翼”,因為這些資料對導彈操作、貯存和管理至關重要。過去,每次發射都要帶許多紙質文件資料,運輸、攜帶和保管都很困難,查找時也挺復雜。有些資料經常被借閱,折疊處出現磨損,有時還會影響查閱效果。
面對這塊保障短板,高工張建軍提出:把各型號導彈的紙質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給導彈裝備建立數字化“醫療保障卡”。他的想法,得到了該所和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
實現資料數字化就是采用掃描等方式將紙質文檔轉化到硬盤、光碟等移動載體上,這些都需要計算機識別來處理。要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首先要自主研發一個可靠的軟件。丁所長說:“雖是白手起家,但要做就要做最好。”他帶領大家進行攻關。此款軟件難度很大,研發幾次擱淺,但他們不懈探索,終于打造出一套高水平的數字化處理軟件。
有了軟件,還要創建加工平臺。他們積極挖掘現有資源潛力,能利用的設備盡量使用。將各種設備融入到一個全新的加工平臺,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根據軟件需求邊摸索邊連接,摸著石頭過河,經過連續鏖戰,一個容量大、兼容廣泛、識別能力強的加工平臺,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迎難而上:創新資料編碼規范
跨過一道梁,又來一座嶺。
掃描中,資料圖紙清晰度高的容易識別,而清晰度差或保存時間久、褶皺多的,掃描后的效果就不夠好,經常出現線條和字跡模糊、斑點、錯漏等問題。
怎么辦?他們多處尋方問藥,弄清要根據圖紙成色調整亮度和對比度。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際操作難度大。他們反復摸索調試,最終掌握了大圖掃描的基本要領。為了提高掃描效果,在大圖掃描前,他們都將圖紙輕輕撫平,掃描時小心翼翼捋順圖紙,使程序平穩運行。掃描后,他們還認真進行提純、糾偏、去污、校對、補充,從而提高清晰度和準確性。
隨著資料大量輸入,新問題又冒了出來——如何統一分類標準,使資料目錄更加規范化。為了與剛頒行的國家通用數據庫檢索方式接軌,他們打破原有資料的編碼方式,大膽采用新的編碼規范。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從頭再來。雖然頗費周折,但當看到查閱速度成倍提高后,大家很有成就感。
掃描的過程是枯燥單調的,但他們不厭其煩,兢兢業業。有一次,為了趕在執行發射任務前,將某型導彈資料加工完,女兵張倩連熬了兩個通宵。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僅一年多,他們就完成了大量的資料輸入,內容覆蓋多個導彈型號。
主動作為:服務保障方便安全
導彈裝備的數字化“醫療保障卡”建好,更要用好。
最初,通過電腦查詢的方式進行靶場技術保障,雖方便快捷,但一次只能為一人服務。此外,有些需要借閱的導彈資料,打印后不便保管,容易丟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技術人員購買了多臺電腦,當靶場官兵需要哪部分資料,就將哪部分資料拷入裝有保密系統的筆記本電腦。
隨著服務延伸,他們主動作為,解決新難題。由于受顯示屏尺寸限制,在調閱大型圖紙時,整體效果不夠好,只能分區閱覽。于是他們對癥下藥:裝上寬幅顯示器和投影儀,將圖紙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這樣既可以看到圖紙全貌,又能對局部進行放大,使閱讀查看既能宏觀把握又能毫厘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