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到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在機場握手(資料照片)。
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的美方首席翻譯、著名的“中國通”傅立民難以忘記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那個寒冷、灰蒙蒙的早晨,他作為美方代表團成員抵達了上海虹橋機場。在短暫停留后,他隨尼克松一行于當天飛抵北京,開始了一段創造歷史的旅程。
曾擔任過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和美國駐沙特大使的傅立民近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回憶了那一段難忘的經歷。他說,那是他首次踏上中國大陸這塊神秘的土地。他清楚記得,當時虹橋機場上有成群的飛鳥,卻鮮有飛機起降。他由此推斷,中國很少有人乘飛機旅行。
“美國和中國在當時展開接觸對我來說一點也不意外,我對此已經有所預見,這也是我從事外交官職業的部分原因。”傅立民告訴記者,“因為沒有中美關系,當時全球的戰略平衡是不穩定的。”
但他說:“真正令我意外的是,總統決定親自前往北京,這是我絕沒有想到的,這的確是最令人吃驚的一點。”傅立民將尼克松訪華形容為“新奇的經歷”、“是雙方相互了解的奇妙時刻”。
他說,當時的中國官員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恩來總理鎮定、精明、舉止文雅。從某些方面來說,他是中國傳統中完美的君子。”
拒絕翻譯祝酒詞
傅立民還回憶說,2月21日當晚,在尼克松和周恩來舉行晚宴之前,白宮官員要求他在尼克松總統晚宴上發表講話時進行翻譯。他當時立刻要求白宮官員提供尼克松的講稿,以進行準備。但是,在多次磋商后,白宮的官員仍然拒絕這一要求。傅立民最后只能無奈地表示,拒絕進行翻譯。
他解釋說,當時他已經聽到風聲,說尼克松將在講話中引用毛主席詩詞。他之所以如此堅持要提前拿到講話稿,是因為他害怕在將尼克松講話翻譯成中文時,無法準確翻譯出毛主席的詩詞。他說:“我無法想象,怎么能夠在整個中國的中央政治局成員前隨意地翻譯毛主席詩詞,那簡直是瘋了。”
最終,白宮官員決定讓中方的冀朝鑄負責翻譯。尼克松在發表祝酒詞時還真的引用了毛主席詩詞。
傅立民說,尼克松總統之所以拒絕提前將講話稿給他,是為了在晚宴上發表祝酒詞時,表現出他是即興的講話,而非事先準備。他說,幾天后,尼克松總統還把他叫到一旁,表示了歉意。
中美關系變化巨大
傅立民說,中美打破堅冰后的40年中,兩國關系經歷了巨大變化,從當初雙方為了應對地緣政治擔憂“完全現實的行為”發展到涉及經濟、戰略、文化等各個層面的“最為重大的雙邊關系”。
他舉了當初在美國駐華使館任職時的一個例子。當時美國商會剛剛在北京成立,他家的客廳就可以容納全體會員開會。如今在中國的美國商會已經有超過1萬名會員。他說,這種變化簡直令人吃驚。
的確,傅立民先生如今可能再也無法在上海的機場上聆聽鳥兒歌唱,因為每天都有數百架來往于世界各地的噴氣式飛機在那里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