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童年,大部分人會把它與純真、美好聯系在一起。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童年不快樂的人,步入中年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而這種長期影響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對女性影響尤為明顯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隨訪377名平均年齡42歲的成年人。后者自7歲開始參與研究,現在均超過40歲,7歲時接受多次有關情感行為的測試,以評估他們的悲痛傾向、注意力和不當自我調節程度。
研究對象在40歲左右接受體檢。研究人員采用常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標準對他們進行評估,在綜合考慮多個可能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后發現,童年時心理壓力程度高低與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之間存在關聯。
40歲左右的成年人如果童年時就處于壓力大、多挫折等不快樂環境下,未來10年中風、心臟病發作的幾率女性從3.2%增至4.2%,男性從7.3%增至8.5%。
研究還顯示,童年時心理壓力大、負面情緒多,比如易沮喪、易怒、急躁等,中年時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女性則增加31%。
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研究負責人艾利森・阿普爾頓的話報道,這項研究旨在探尋持久性的壓力刺激是否會造成健康失調。
“我們知道持續性痛苦會導致壓力調節功能失調,這正是我們研究的重點。”阿普爾頓說。
幼年受呵護 成年較健康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積極情感因素,發現童年時受到更多呵護及關注的孩子,中年后整體健康狀況要好一些,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偏低。
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志》月刊發表。
阿普爾頓說,目前的研究成果只能作為初步結論,未來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弄清在心理因素與健康之間發揮作用的生理機制。
英國心臟基金會工作人員莫琳・塔爾博特說:“我們小時候所養成的行為習慣常常為日后生活習慣定下基調,所以在鍛煉身體和均衡飲食方面對孩子施教是個不錯的開端。”
“父母可采取積極措施來保護孩子未來的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