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科學 > 動物世界

      中華白海豚 面臨生死考驗

      2012-09-27 16:35:49 來源: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的吳玉萍教授通過對白海豚樣本的元素含量進行分析,發現各類重金屬含量正逐年上升。樣本體內硒元素濃度比前三年的數據多了2至7倍。由于硒元素在鯨豚體內主要參與汞的解毒作用,因此這提示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體內的汞積累在近些年很可能存在上升趨勢。專家表示,重金屬元素在體內囤積,不會造成人和生物直接死亡,但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會造成健康狀況和生理指標下降。

        毒素囤積導致幼豚死亡率高

        據媒體報道,每年在香港發現的海豚尸體中,起碼有一半是初生的嬰兒海豚,解剖后發現它們胃中只有母乳,并且沒有致命的傷痕。

        據稱,有機氯化物如已禁用的農藥DDT和電子工業常用化學品PCB等有毒物質會于食物鏈中積累,在食物鏈頂層的生物如海豚等會囤積最大量及最高濃度的毒素,這些毒素主要儲藏在脂肪組織內。海豚乳液含40%脂肪,會蘊藏大量毒素,第一胎的小海豚因為哺乳而吸收了媽媽體內積聚了共10年的毒素,由于免疫系統還在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小海豚便成了海中毒素的最大受害者。據了解,海豚媽媽體內的毒素經乳液轉移給她的第一胎嬰兒后,她若再生第二和第三胎,這些的下一代生存機會會大得多。

        沿海工程對其生活環境產生影響

        針對9月25日的中華白海豚死亡事件,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表示,發現中華白海豚尸體的海邊正是污水廠的排水口,而港珠澳大橋及新城填海等工程會對生物及海洋棲息地造成一定影響。

        2009年底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型工程,其建設進度和施工情況廣受關注。這座聯通港珠澳的大橋將穿過白海豚保護區,對白海豚的生存構成了新的挑戰。有評估報告表示,由于工程需興建近500個橋墩,還需填海興建人工島及海底隧道,將會令白海豚失去一些重要的棲息地。施工設備產生的噪音和頻密的往來船只機械噪音均會影響白海豚的覓食和活動。此外,施工期船舶的油污和碰撞、棲息地的破碎、對低棲生物的破壞等同樣不容忽視。

        針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對白海豚到底有沒有影響的問題,陳加林說:“如果我說沒有影響,沒有人會相信,影響是肯定有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港珠澳大橋施工帶來的影響,造成白海豚死亡的直接證據。”

        珠海海事局局長李忠華對大橋建成后白海豚的影響持積極態度,“建設期間對白海豚的影響當然會有,但是大橋建好后,跨珠江口的高速船舶肯定減少,碰撞事件、排放的垃圾也會減少,對于白海豚的生存會有幫助。”

        保護現狀

        保護白海豚就要保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如今國際上對鯨豚的研究,尤其是對白海豚的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據報道,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白海豚做個體識別研究,也不過是從2011年才開始,距今只有一年半。

        “相比起陸地生態系統,海洋受到的威脅可能更嚴重。”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王丁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華白海豚處于整個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它的生存情況代表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狀態。保護白海豚,不是要保護單個海洋物種,而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

        今年年初,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成立我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以了解不同白海豚種群間的關系,協助區內政府制定長遠保育方案�;驍祿䦷煳挥谥猩酱髮W內,占地12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存有最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共存有120多個擱淺白海豚的內臟、皮膚、牙齒等樣本,涵蓋了大部分的白海豚熱點水域�;驍祿䦷斓慕�,為評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以制定中華白海豚保護策略。

        有報道稱,由于保護和修復白海豚生態環境方面的努力,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白海豚數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態勢�!�(新華網)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