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坎坷。董超華介紹說,1988年10月15日,成功在軌穩定運行39天的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一號A星姿態失控,整星失��;1991年2月14日,風云一號B星在正常在軌運行165天后,由于星載計算機內存儲數據跳變,導致衛星姿態再次失控;1994年4月7日,即將成為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的風云二號01星在發射前8小時的模擬測試中,肼系統發生泄漏,導致廠房失火,衛星被燒毀;1997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分別發射的風云二號A星和B星,在在軌運行10個月和8個月之后,也都因各種問題無法正常工作,均未達到設計壽命。
在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看來,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氣象衛星不斷失敗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卻解決了一些關鍵問題,為下一個十年的長足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氣象衛星讓臺風損失少近半
對于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董超華認為有“四個轉變”:一是衛星由試驗應用型轉向了應用服務型;二是基本突破了長壽命大關;三是靜止衛星星載儀器有重大改進,極軌衛星星載儀器有突破性發展;四是衛星資料共享能力和服務領域顯著擴大,衛星數據產品應用由定性走向定量發展。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稱,目前,我國已實現了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的業務化運行,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
2001年10月15日至21日,APEC會議在上海舉行。10月13日臺風“海燕”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動,并有向華東沿海逼近的趨勢。上海市氣象局以衛星資料為主,結合其他常規觀測手段,做出“海燕”將向東海迅速轉向,不會對APEC活動產生直接影響以及19日東移雨帶將向北偏移不會影響到20日APEC煙火晚會的準確預報,避免了活動改期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
2004年的超強臺風“云娜”的強度和移動路徑,與曾在1997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9711號臺風非常相似,借助于氣象衛星所提供的準確初始場,中國氣象局制作了準確的臺風登陸警報。由于采取了應急響應措施,人員財產損失明顯降低。從統計結果看,2004年,全國因臺風、暴雨等引發的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僅是上世紀90年代年平均水平的32.6%,直接經濟損失僅是上世紀90年代的59.7%。
風云衛星在應對突發性、大范圍自然災害方面顯示了非常強的宏觀動態、機動觀察能力,比如火災、沙塵暴,氣象衛星能在第一時間早期發現,而其他手段則很難全面監測。自從有了風云衛星,影響和登陸我國的臺風無一漏網。此外,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災害應急氣象服務中,氣象衛星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多星座氣象衛星發展空間廣闊
我國第一代氣象衛星從無到有,使我國擺脫了長期依賴國外氣象衛星的被動局面;第二代氣象衛星實現了從單個試驗星到業務組網星的歷史跨越。但目前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遙感儀器輻射定標精度和光譜分辨率較低,較大程度地影響了定量應用水平;星載遙感儀器研制能力,尤其是高探測精度的遙感儀器研制能力有待加強。
在第一、第二代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第三代風云氣象衛星,對于衛星觀測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