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字號企業來說,成熟的技術往往是其立身之本,顛覆式轉型好似壯士斷腕。但柯達的遭遇證明了再成熟的技術也可能被完全替代,當原有的產品或服務跟不上時代節奏時,哪怕再出色,也不可戀戰,而是要及時尋找“藍海”。在這一點上,同為美國老字號的杜邦公司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有著210年歷史的杜邦是世界500強中歷史最悠久的公司。1802年,一位名叫埃留特雷·杜邦的法國移民在美國特拉華州威名頓市創建了杜邦的第一家工廠,從事火藥生產,用以幫助這個新興國家的建設,杜邦很快成為當時美國最大的火藥生產商。但從1900年開始,杜邦意識到火藥已不再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品,從而利用原先的技術優勢,進行化工產品的研究生產,在塑料、燃料、合成材料等方面進行創新。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材料都是在這個時代誕生的,包括1930年的氯丁橡膠、1938年的尼龍等;在20世紀60年代,杜邦更是花費1億美元開發了41個新產品,包括眼下消費者頗為熟悉的萊卡彈性纖維。但當1999年杜邦出售其手中所有的大陸石油公司股票、分離能源業務時,還是讓業界跌破眼鏡,因為石油是杜邦材料業務的主要原材料。
對于這一顛覆性的做法,杜邦認為是必然的道路: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能源、糧食危機正成為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依靠能源的主營業務勢必會遭遇發展瓶頸,糧食危機則會給企業帶來發展空間�;谶@一判斷,杜邦分離能源業務后,立刻并購了農業生物學領域的先鋒良種公司,又在2011年收購了工業生物科技及營養健康領域的丹尼斯克公司,以完善其在食品工業領域的價值鏈。“在210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經歷了三次世紀性的轉型,最近的這一次,希望幫助杜邦成為一家面向市場的科學公司,服務于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杜邦方面解釋。在它看來,可持續是企業發展的期望,也是環境、市場的要求。老字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為股東和社會創造價值,也要不斷減少經營活動給環境留下的印跡。
技術容不得窖藏
柯達的1100多項專利曾是它傲立市場的資本,在虧空越來越大的時候,柯達還曾通過銷售部分專利籌集了20億美元來維持生計。但這一做法并未扭轉柯達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過多的技術被柯達雪藏了起來,而不是以其為基礎,加以推廣和運用。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柯達雖然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沒有在數碼相機的標準制定上搶占先機,這就使得日本的生產商順勢而入,成為眼下數碼相機領域最大的掌控者。
可見,再好的技術也不能像美酒那樣窖藏起來。對中國的老字號來說,手中的技術不少,但能否在新時代中利用它們占領市場,還是一個問題。就記者所知,很多老字號手中的技術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相當高的榮譽。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局限在保護和傳承的層面上,從某種角度說,就好像博物館中的庫存藏品,消費者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把好技術展現出來應當成為老字號推廣自身的第一步。以周虎臣、曹素功兩個老字號為主組建的上海筆墨博物館,面積只有150平方米,堪稱上海最小的博物館,卻在半年時間里吸引參觀者3萬余人次,帶動筆墨銷售700萬元;童涵春堂開設的中藥博物館,將其227年傳承的“丸散膏丹”炮制器具、傳統炮制技術、老藥品、老藥方等原汁原味中醫藥發展史、珍貴歷史物品一一展現在人們眼前,不僅有力宣傳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而且直接帶動了藥店的銷售。
另一方面,老字號手中的技術還應當變成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的載體,比如生產標準、行業規范。藏在博物館里的技術顯然不適合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但如果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標準制定,或許能賦予老字號更強大的競爭力。記者注意到,中國眾多老字號企業非常注重技術的傳承,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行業標準倡導方面的發展意識卻不強。這些年,雖然也有些老字號將創新而來的新技術以專利的形式予以保護起來,但在制定標準領域,老字號的聲音少之又少。事實上,不少老字號將開設連鎖店、吸引加盟店等方式視作新形勢下的發展途徑。在這一背景下,是否能將生產工藝和服務方式用標準的形式予以固定呢?這既是老字號對自身技術的傳承和保護,也是老字號應對市場競爭的積極信號。(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