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坐落在北京北郊一處僻靜的園區內,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幾乎會讓每一個訪客驚嘆不已:在一進門處設立的研究成果展示墻上,該所被《科學》《細胞》《自然》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刊登的論文已達19篇之多。
曾經為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而建設的生命所,不僅點燃了一大批海歸學者的激情,其成長軌跡也為我國基礎科研改革闖出了一條新路。
占地66畝的生命所于2000年開始籌建,2005年正式運行,實行理事會(由科技部、北京市等8家單位組成)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由外籍所長擔任法人。作為一塊全新的試驗田,經過幾年耕耘,生命所產出頗豐。
自2005年至2011年10月,生命所發表論文影響因子(期刊學術影響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合計達到1300,遠遠超過國內同類主要科研機構。
�。玻埃埃改辏保苍�,由1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和1名法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對生命所進行實地全面考察后得出結論: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在國際科研領域占據如此重要的席位。
經過幾年正式運行,生命所已經崛起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新地標”,但在所長王曉東眼里,生命所還有更寶貴的東西:我們對科學家的要求是達到世界一流,這一目標指引著生命所走到今天,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國際慣例又有我國特色的運行機制,大家的眼光自然地放到科學本質上來,生命所的理念已經與國際接軌了。
生命所內部不建立職稱體系,不論資排輩,選人用人“不唯職稱、不唯論文、不唯出身”,而是看重能力和潛力。
科研人員每年只需向科學指導委員會進行一次學術匯報,但每5年一次考評時,王曉東會把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以匿名方式交給3至5名該領域國際同行,問他們三個問題:這個人憑過去5年的工作在你們學校能否得到提升?這個人近5年研究是否對你的科研產生影響?這個人目前的發展勢頭是否會成為該領域領軍人物?
“第一次5年考評,前兩個問題必須通過,第二次考評,必須三個都通過,不然就得走人。”王曉東說,一名有潛力的科學家來到生命所,我們是按照他在十年內成為行業頂尖科學家的要求去發現和培養的,因此必須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則。
目前,生命所已有7名科學家陸續通過國際同行第一次考評,一個沒有通過,自動離職了。
幾年來,生命所建立的科學實驗室已達26個,涉及癌癥細胞凋亡、病原細菌、干細胞、乙肝病毒等幾乎所有當前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熱點,吸引海外高級科學家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
靠什么把這些冉冉上升的科研明星從整體條件更優厚的國外研究機構吸引回國,并讓他們在中國做出國際一流的成績?國家有關部門與北京市大力突破現有政策,確定每年為生命所提供上億元的支持經費,長期穩定支持,不斷增長,這點燃了他們加盟生命所的激情和做有風險、難度大但有影響力課題的信心。
�。玻埃埃的陱墓鸫髮W回國的邵峰說,他之所以放棄在美國的深造機會,就是被生命所的運轉機制打動了。“當時生命所一個實驗室每年240萬元的固定科研經費絕對數目不大,但實際效力已經超過美國,而且我們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權,這讓生命所具有一種很大的優勢。”
為了盡量避免這些頂尖人才受到外界非學術因素干擾,相關部門為生命所精心營造了一個“唯學術是瞻”的環境:日常運行由所長聘任善于管理的專業人員承擔,實驗室主任以上科研人員實行30萬至100萬元的年薪制,擁有體面有尊嚴的生活,所內看不到行政主導的影子,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心無旁騖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