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細菌能造成大面積感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會“集團作戰”。英國一項新研究說,細菌之間能夠“互通聲氣”,等到細菌群體達到一定規模后再集體釋放毒素,從而更有效地造成感染。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能干擾這個過程也許可帶來新的抗菌療法。
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利用綠膿桿菌進行了實驗,這是一種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的細菌。研究人員通過控制培養環境,培養出一些含個體細菌數量不等的菌群,結果發現,細菌在群體大小不等的時候釋放毒素的行為并不一樣。
研究人員斯蒂芬·迪格爾說,這些細菌采取了一種“集團作戰”策略,即在菌群中細菌數量較少的時候,它們并不釋放毒素;而當細菌數量達到臨界點,它們就開始集體釋放毒素,這樣可幫助它們攻克一些比較“難對付”的免疫防御機制。
對于個體細菌如何判斷群體數量是否達到臨界點,研究人員認為,個體細菌之間也存在交流溝通的機制,它們可能會發出一些特殊分子作為信號,彼此能夠探測到其他細菌的存在并估計群體數量的多少。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如果能像現代戰爭中的“信息戰”一樣,干擾細菌之間的通信機制,讓它們無法判斷群體數量的多少,就可以減少菌群釋放毒素和造成感染的能力。研究人員將據此開發新的抗菌療法。(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