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自中國、美國、荷蘭、以色列等14個國家3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歷時8年多完成對栽培番茄全基因組的精細序列分析。這項成果31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
中國科學家在番茄基因組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薛勇彪研究員作為中方協調人負責第3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黃三文、杜永臣研究員作為中方協調人負責第1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中國科學家高質量完成番茄基因組測序總任務的1/6,標志著中國是番茄基因組學研究的強國之一,在國際蔬菜基因組研究領域具有國家優勢地位。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當天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介紹說,番茄是研究果實發育的經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組有12條染色體,約9億個堿基對。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在解碼的番茄基因組中共鑒定出約34727個基因,其中97.4%(33840個)的基因已精確定位到染色體上。協作組同時繪制出栽培番茄祖先種野生醋栗番茄基因組的框架圖,兩個基因組僅有0.6%的區別。
對栽培番茄和醋栗番茄全基因組的序列測定,是繼擬南芥和水稻基因組序列分析之后,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又一個高質量模式植物基因組序列分析。這對于不同物種之間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將極大推動番茄乃至包括馬鈴薯、辣椒、茄子等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組研究,為培育具有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等優良性狀的番茄新品種奠定良好基礎,對推動全世界番茄生產有重要意義。同時,基因組序列的獲得為在育種中進一步利用野生資源的優異基因提供出有力工具。
2003年11月,由30多個國家參與的國際茄科基因組計劃在華盛頓發起成立,并組建由中、美等14國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開始番茄全基因組的測序工作。鑒于中國科學家在番茄基因組測序任務中的突出表現和重要貢獻,國際茄科基因組計劃決定2013年在中國舉行第10屆國際茄科基因組大會。(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