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對中國高校的網絡建設,是有特別意義的一年。那一年在國家“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的支持下,西部的150多所高校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校園網。也是在那一年,我親手把第一根光纖拉進我們學校,當時整個學校的網絡出口只有10兆帶寬。10年之后,我們學校在教育網的出口就有1000兆,還有300多兆的公網出口,10年時間里,增長了130多倍。
比起枯燥的數字,更讓人興奮的是網絡應用不斷豐富。10年前,大家就是在網上看看新聞、發發郵件,再加上學校有個論壇,就這些內容。而現在,差不多每門課都有自己的網上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把課件上傳讓學生們下載,還能直接在網上批改作業,和學生們交流。
北京學院路附近的16所高校還聯合開設了網上選課系統,學生們可以跨校選課。每次看著我們學校的學生背著包去上北京體育大學的跆拳道,我就特別欣慰,每個學校雖然能力有限,但通過網絡,各校的學生可以共享教學資源。
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網民”,我也深刻體會到,互聯網現在真是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10年前,北京56K的撥號上網,一個月包月是158元;我前兩天剛交了網費,10兆寬帶一個月才80元,網絡便宜了,誰都用得起,帶寬變寬了,各種應用都能實現。
我的兄弟姐妹,北京有2個,深圳有1個,福州有2個,廈門有1個,再加上在加拿大、美國和德國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每周大家都利用語音通話,在網上開“家庭會議”,熱熱鬧鬧的,就像在身邊一樣。我大姐、大姐夫都78歲了,也用得挺熟練。
互聯網對我家的改變還不止于此,我的女兒和外甥,現在的工作都是在淘寶網開網店,一個賣化妝品,一個賣進口食品。每天下午4點是我家最忙的時候,他們倆忙著打快遞單,包裝貨物,等著傍晚快遞員上門收貨。兩個孩子一個是北大畢業的,一個從國外留學回來,卻選擇了這樣的工作方式。倆人說,“比在公司上班掙得多,又不用早起,有什么不好?”互聯網讓年輕人的工作選擇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在10年前也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