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匱乏一直是個讓科學家們頭痛不已的問題,人類尋求能源的手已經從地下伸到了太空。驀然回首,人們才發現,其實身邊的很多細節都可以用來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
膝蓋發電: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研發了一種新型的發電裝置,用人們走路時膝蓋的活動來為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供電。目前研發出的原型裝置的發電量約為2毫瓦,改進之后可超過30毫瓦,足以為心率監測器、電子計步器等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供電。如果今后能實用化并進行大規模生產,預計每個的成本可降到10英鎊以下。這也就意味著,今后在你走路的過程中,不用再背著沉重的電池,動動膝蓋就可以了。
細菌發電:有意思的是,不僅是膝蓋,甚至連看似無用的細菌,也被拿來發電。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實驗室利用一種對人類無害的病毒,制造出了“活”的發電機。這種能用來發電的病毒被稱為M13噬菌體,對人體無害。該病毒有著很強的自我復制能力,短短幾小時內可復制數百萬。將它處理過后制成薄膜,可以把放置其上的壓力轉化為電能。這項技術可以應用于鞋子、門甚至地板中。將來你在走路時,嵌在鞋底的發電機就可給你的手機充滿電了。
“風箏”發電:荷蘭的科學家則更是奇思妙想,開發出了“風箏發電器”。其實它是一種飄浮式風力渦輪機,利用高空強烈的風力來發電,因為形狀像風箏才得此名。這種超級發電設備借鑒溜溜球的運動模式,讓“風箏”拉動纜索,到達一定高度后,“風箏”就會在風力的沖擊下水平旋轉,這時,“風箏”會對繩索產生很大的拉力。當“風箏”被收回時,繩索會產生同樣的拉力。因此通過纜索的收和放帶動電機發電。這種發電機不需要大型起重機和吊塔,在建造和維護方面的費用相對低廉,因而保證了發電成本的下降。它不僅可以在高度上根據風力條件隨時調整,還可在不同地域使用。而且在高空中發電,也避免了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樹葉”發電:除了“風箏發電器”,科學家近日還研發出了第一款實用的人工樹葉,可在光照下將水變成氫能源和氧氣。這款人工樹葉有一個太陽光收集器,將其放入水中,只要有陽光的照射,它就會釋放出氫氣,幫助燃料電池發電。新設備是由廉價材料制成,因此成本很低,可為偏僻地方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低價的電力。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其實留心身邊的點點滴滴,稍加改造和創新,都是可以利用的新資源。人類創新的意義并不只是放眼于廣闊的外界,身邊的資源也是可以利用的一個巨大寶藏。(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