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也許是七月上旬最火熱的詞。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性質高度吻合的粒子后,科學家們為之狂喜,公眾熱烈地參與到相關討論中。但也許是新發現的意義過于重大,也許是不久前中微子超光速實驗“烏龍”事件讓人心有余悸,面對粒子物理學家嚴謹的表述,仍有人忍不住擔憂,這次我們會再犯錯嗎?這種謹慎的質疑值得稱贊,但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中,我們再錯一次又如何?
科學的目標是探尋自然界的規律,試錯是探索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科學探索的歷程中,有著許多為人熟知或不為人熟知的試錯細節。例如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為反對量子力學而拋出“EPR佯謬”,人們不會接二連三地進行實驗,進而揭開量子糾纏的面紗,開辟量子力學研究的新領域。面對未知的世界,我們不可能總是邁出正確的腳步。發現并剔除一種錯誤的可能,就是離真理更進一步。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探索未知的歷程也是踩著錯誤向上攀登的歷程。
進一步確認新發現粒子的身份至少要等到今年年底。而如果新粒子被確認為希格斯玻色子,那么它在證實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成立的同時,也宣告著另一批粒子物理學家的錯誤。面對可能宣告他們錯誤的新發現,這些科學家的反應如何?曾經下賭注稱不可能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霍金,不僅坦然承認輸了賭局,并稱應該給希格斯發一個諾貝爾獎。這是真正的科學精神!而那些支持不含希格斯粒子的粒子模型的科學家們,相信此時也懷著與霍金相似的心情。有些錯誤于個人代表著學術生涯中走過的彎路,但于科學本身卻是一種收獲。
當然,超光速實驗中的工程錯誤與理論物理學家選擇科研方向時的偏差有所不同,進一步驗證新發現粒子身份時會得到什么結果也不得而知。但這些不妨礙我們坦然面對嚴謹的科學研究中每一次錯誤的嘗試,因為它不是科學研究中毫無意義的成本,而是科學進步的基石。(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