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過觀察窗看到前面約20米遠范圍內的場景,7000米以下的海底就像湖邊淺水區,這讓我們很興奮。”作為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7000米深度的潛航員——劉開周18日在沈陽接受記者采訪,講述了參與“蛟龍”號控制軟件設計研發和下潛海試的點點滴滴。
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于2002年底立項�,F為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的劉開周2004年開始參與相關工作。他主要負責“蛟龍”號上的控制系統研發,包括潛水器信息感知、導航、控制、綜合信息顯示和控制數據后處理,相當于潛水器的“大腦”,也因此被稱為掌握“龍腦”的人。
�。改陙�,劉開周多次參與“蛟龍”號海試,從最淺的50米深海區試驗開始,先后成功完成了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在這次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下潛中,他與另兩名潛航員葉聰、楊波一起,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的7000米深度。
劉開周說,此次海試可謂考驗多多,“蛟龍”號啟程伊始接連遇到臺風,自己下潛的6月24日早上又是一場傾盆大雨。5時24分,“蛟龍”號在海中開始下潛。
“下潛速度為每分鐘30米——40米,開始還能看到外面星星點點的生物發出的亮光。下潛到幾百米以下時外面已經漆黑一片。下潛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作業任務,總共有20余項。到達海底時,通過觀察窗發現海底的黃色泥沙上面遍布比螞蟻窩大一些的小孔,可以看到類似蒲公英模樣的生物、白色的海參等。”
“蛟龍”號在海底停留了近3個小時,進行了海底航行、布放標志物、采水樣、采沉積物、照相攝像等作業。“當我們把誘餌放下進行沉積物、水樣采集等作業時,發現誘餌附近出現了魚、蝦等,雖然數量沒有淺海多,但是蝦的顏色很鮮艷,魚的種類也是我從沒見過的。”劉開周說。
這次下潛總過程超過10小時。劉開周說,雖然在艙內不存在失重、壓強大等問題,但每次下潛長時間守在狹窄的空間內,周圍一片漆黑,對人的心理素質是極大的考驗。盡管對試驗的海區進行過前期調查,包括海底的地質條件等進行過預估,但海試仍然有一定的風險。
劉開周說,“蛟龍”號研制與海試歷時多年,能參與其中,深感榮幸。“從開始設計、研制、調試到進行海試,每一次海試都是一次改進、完善過程。下一步‘蛟龍’號將進入應用性試驗階段,控制系統將針對應用作業不斷改進。另一艘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研究也在開展中。小時候的理想不會把自己同‘載人潛水器’這么專業的名詞聯系在一起,但現在已經找到了自己事業努力的方向。”(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