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2的袁隆平院士走上“國際農業科技小型峰會”講臺時,立即引起轟動,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面對來自9個國家的50名官員、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微笑著用流利的英語講起如何發展雜交水稻,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在中國科技部,美國農業部和蓋茨基金會共同倡導下,此次小型峰會聚焦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可持續農業發展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知識、交流、研究和擴展辦公室主任姚向君介紹, 世界范圍內,熱帶農業地區擁有40%的世界人口,占有33%全球土地,卻僅生產著全球25%的糧食,農業占到該地區GDP的30%,普遍存在的貧困和糧食不安全問題。
而我國旱地農業區集中在年降水250至600毫米的半干旱、半濕潤易旱地區和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干旱灌溉農業區。位于昆侖山至秦嶺至淮河線以北,大致包括16個省、市、自治區,耕地面積約10億畝,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在新世紀,雜交水稻將在保障糧食安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袁隆平認為種子技術至關重要,“如果世界上50%的稻田種植雜交水稻,大米的生產量將每年增加1.5億噸,足夠多養活4到5億的人口。”
大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養活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自上世紀90年代走向世界以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各國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也包括東南亞國家。
目前,中國種植的雜交水稻占到水稻總面積的58%,平均增產20%,每年多養活7000萬人口。
袁隆平說,在巴基斯坦、印尼、巴西、馬達加斯加、利比亞亦種有大面積的雜交水稻。目前東南亞國家引進的先進稻種數量不下幾十種,其中90%都來自中國。中國的超級稻品種普遍具有抗高溫、抗病蟲、抗倒伏、需肥量少、產量高的特點。據統計,2010年中國雜交水稻在全世界的推廣面積已達5000多萬畝,2011年為6000多萬畝。
“這證明只要有好的品種、好的種植栽培方法和優質耕地,中國水稻仍有較大的增產空間和提升潛力,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下一個目標是爭取在2020年前實現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實驗攻關。從科學上講,雜交水稻有這個潛力的。”袁隆平滿懷信心。
種子技術立足的美國孟山都公司,占據著全球90%的轉基因種子市場,關注優化農業耕作制度。其亞洲運營副總監凱文·埃布林告訴自己的孩子,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像袁隆平、諾曼·博洛這樣,是讓人類遠離饑餓的英雄。
凱文·埃布林說,孟山都公司的抗旱玉米項目專注于不同地區農民的需求,通過參加非洲抗旱玉米的公益項目:提供玉米種植資源提高育種能力;提供技術支持,開發適應當地的雜交玉米品種;捐贈抗旱的抗蟲性狀,免受專利費。
同樣,中種集團研發出更多抗旱的好種子,其副總經理郭緒全介紹,中種研發的“長城799”玉米種子,適宜在春季頻發的西南地區種植,已成為當地主流玉米品種;在北方旱區推廣的高產、抗旱二系雜交小麥推廣能力達到3000萬公頃;抗寒性突出的T01244向日葵,在降水量極低的情況下仍可種植……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關于真菌毒素對于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農業的影響,美國塔斯基吉大學關于衛星遙感實時監測在易受旱澇侵襲地區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研究,更關注抗旱的生態和信息化研究。
代表們亦有共識,干旱半干旱地區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好的抗旱種子和先進前沿的技術,更需要交流合作和資金的支持。
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強調,要把中美農業科技十年合作的成功經驗和成功模式,分享到全世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創造新的農業科技合作模式,建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農戶等的廣泛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