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們再退讓一步,假設可以修復出一種恐龍的完整DNA,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
汪迎春認為,在現有的知識與技術條件下,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龍DNA,也不可能復制出恐龍胚胎�,F有的克隆技術包括核移植及干細胞技術都是在細胞水平上操作的,即首先必須有可操作的活的細胞。而DNA只是一種含有遺傳信息的化學分子,即使將其導入到一個受體,如一個去核的細胞中,也很難保證其上所包含的數萬個基因的正確表達,因為DNA首先必須要包裝成染色體,而染色體必須要有一系列的正負調控因子來調節其上基因的表達。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能力將純化的高等生物的DNA包裝成有功能的染色體及細胞核。
生存問題
難覓適宜胚胎受體不易適應當今環境
對于復活恐龍這件事,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前路黯淡。徐星就表示:“隨著發育生物學的進展,我們對于形態結構和其發育機制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完全掌握每種形態結構的發育機理,同時基因工程技術也發展到可以控制形態結構的產生,那么從理論上講,我們應該能夠造出類似恐龍的生物。”
既然科學家給了我們一線曙光,那么我們不妨再大膽假設,假設人類能夠制造出恐龍胚胎,復活恐龍是不是就指日可待了呢?
在《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中,小恐龍都是在保溫箱里破殼而出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憑空孕育出恐龍蛋,還必須找到合適的胚胎培育受體,才會有恐龍蛋的存在,那么,我們到哪里去找適合恐龍的培育受體呢?現代的大型動物,比如大象、鯨魚、鴕鳥,也都具有龐大的身軀,可是要把恐龍的胚胎移植到這些動物的身體里,能夠順利誕生恐龍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指出,因為一些大型恐龍生出來的幼仔也是很大的,所以恐龍胚胎的受體很難找到。其他大型動物,比如大象也沒有恐龍那么大,而且恐龍跟大象之間相差很遠,所以要易種的話難度很大。當然,并非所有的恐龍都是龐然大物,也有長得像小雞一樣的恐龍種類,可以找到相同體積的現代動物做受體。
如果在所有假設都成立的前提下:科學家們首先找到了恐龍完整的遺傳基因,然后又尋找到了適合的培育受體,成功復活了恐龍,那么我們是不是能把“侏羅紀公園”搬到銀幕之外呢?
有研究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環境對恐龍不利的因素可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恐龍的身體產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二是新的大氣環境更適于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
徐星說:“恐龍究竟能不能生存,這很難預測。畢竟恐龍生活的年代和今天的地球非常不同,像大氣成分等許多因素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很難說。我想即使能夠生存,最起碼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
此外,對于該不該進行復活古生物的研究,學術界和全社會都一直存在爭論,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復制恐龍在理論上的確是有可能實現,但是難度非常大。如果這是一種局部可控的實驗室行為,那么作為學術研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像《侏羅紀公園》里那樣通過復制恐龍人為地改變自然過程,那么這種行為就值得商榷了。畢竟,我們復制出的是真恐龍還是某個怪物,復制出的恐龍在現在的自然環境中會出現哪些反應,這些問題都沒有人能夠回答。而事實上,在《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中,導演已經通過許多災難性的場景來表達這種對人為干預自然進程的擔憂了。所以,人們夢想中的“侏羅紀公園”有可能永遠都只是一個夢。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