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有一座特別的建筑,它有著“魯班鎖”似的外觀,蘊含著解開科學之鎖、探索科學奧秘的寓意,象征著科學沒有絕對的界限,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座建筑就是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
1958年,周恩來同志批準籌建中國科技館;1978年,鄧小平同志親自圈定同意建設中國科技館,奠定了中國科技館事業發展的基礎;1984年,中國科技館奠基,并于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中國科技館新館建成開放。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大型科普基礎設施,它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互動的形式,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舊館20多年來累計接待觀眾1200萬人次,新館開館3年多來,共接待觀眾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最多一天接待觀眾38287人次,舉辦主題展覽20多個,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
春節“科技大聯歡”、科普活動室和實驗室、“科學講壇”系列科普講座、巴斯夫小小化學家、“小小志愿者”選拔及培訓……中國科技館以常設展覽為抓手,結合重大科技事件、社會熱點,不斷推出精品專題展覽和形式新穎的培訓教育活動,并在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按照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和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國科技館在發展實體館的同時,不斷加強中國流動科技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的建設,“三館”共同發展,并加強服務地方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全國科技館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為了使全國2000多個沒有科技館的縣和縣級市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中國科技館2009年投入1800萬元設計制作了10套“流動科技館”,把優質的科普展教資源送到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推動地方科協科普工作的開展。流動科技館巡展自2011年7月在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啟動以來,已走過60個站點,超過212萬名觀眾受益。
中國科技館還全面啟動全國巡展的專項工作,免費向全國科技館系統及其他社會單位提供優質的大、中型互動科普展覽,極大豐富了全國流動科普展覽資源,有力支持了基層科協、科技館的科普工作。
不僅讓科技館流動到貧困地區,還要讓科技館走上網絡。中國科技館自2010年起負責中國數字科技館的常態化運行和管理工作,推出“嫦娥奔月”等一系列科普專欄及網絡科普活動,吸引了大量網民參與。目前,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總量已達2.8TB,日均頁面點擊率超過45萬。
在推動科普資源共享的同時,中國科技館還不忘加強科普人才的培養工作。2010年,中國科技館與中科院研究生院簽署了共建“科技館教育與研究中心”的合作協議,合作開展科技館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和短期專業培養。2012年4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傳播學專業科技館科學傳播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正式開學,這是全國首個科技館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將為各地科技館培養具有展覽設計、教育活動開發等實際工作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堅守著“努力把中國科技館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普展教中心、優質科普資源研發中心和集成共享中心”的目標和信念,中國科技館既是中國科普事業發展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和創造者,它使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走入更多的尋常百姓家。(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