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生活”中,我們接收更多數據,也制造了更多數據。大家都在思考:大數據究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大數據,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創造的大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其特點是4“V”,即,數據體量巨大;類型繁多,如網絡日志、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處理速度快;蘊含著巨大的價值潛力。這種變化不只是科學上的,“大數據浪潮”還引發了思維模式和發展模式的改變——這讓哲學家們認識到:必須認識其數理哲學基礎。
對數據的認識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
人類的生存、發展方式可以歸結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而這就是智力。智力的進步,歸根結底就是信息技術的進步。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次信息革命:語言的創造——文字的創造——電信通訊的創造。
語言讓人認識世界,建立相互關系;但其限制和缺點是無法突破個體的時空界限。文字的出現實現了人類思想的遠距離和世代相襲傳遞,人類聯合因此擴大;它雖然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但需要耗費太長的時間。電信通訊的創造突破了空間的限制,為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創造奠定了基礎。
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創造,是一次偉大而空前的大綜合,其特點是:所有信息全部歸結為數據表達形式——0和1。只要有了0和1,加上邏輯關系,就可以構成全部世界。而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構成的,已經出現的讀腦機、腦電波指揮的電腦、智能機器人和人腦插入的芯片等等,都說明大腦的認知方式與世界事物同構。
大數據的出現促使我們認識到,人類的認識和實踐,就是一部數據搜索、處理、挖掘和創新的歷史。大數據方法揭示了因果關系是常規性的,終極的關系應從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同構性中尋找。數據反映的是具有同構關系的兩個序列的關系信息,一個對象的運動軌跡,通過另一個序列的載體編碼來表達。認識者獲得的不是對象本身的絕對映像,而是離開了對象,從對象中抽象出來的、關于對象運動軌跡的數據。從這一角度看,同構關系是大數據的數理哲學基礎。
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類
依據對象之間數據關系來認識世界,這一方法可靠嗎?以往人類在對自己認識能力的反思中,已經多次提出疑議。人類每一次宣告自己是絕對真理的全稱判斷,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總是被一個小小“黑天鵝”單個事件推翻。“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因此,不能把科學知識看做是對客觀世界的終極反映,它只是人們用理性構建的認識對象的模型。
大數據更像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論證和數據流。這使讓人們意識到,知識永遠不會被完全確定,永遠不會終止。
大數據的出現或許讓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成為可能。在圖靈測試中,通過測試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反對者認為“智能和思想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在圖靈測試中換上小孩,那么問題變成:對于剛出生的小孩,智能從什么時候開始?實驗證明:小孩的自我意識始于大量的條件反射刺激(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僅僅是無數次的重復刺激成為堅定的信念基礎,以至于形成信仰,相信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事實上,大數據已經說明:思維的模型與世界的模型的同構關系已經真實地被把握了。
根據大數據的同構關系,我們將重新定義知識:人的知識也是一個有限量。從這個定義出發,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類——只要人工智能是動態的、可以發展的,就可以學習并超過人類。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可以超過關鍵的“奇點”,只要通過證實的概率增加,給人工智能一個信仰或公理,人工智能技術將可以超越其制造者——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