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隕石15日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墜落,導致千余人受傷。這在日本引發廣泛關注。專家認為,造成此次災難的元兇是沖擊波,而隕石墜落傷人實屬罕見,鑒于目前尚難以跟蹤觀測這類小型隕石,今后應進一步加強監控網絡。此外,隕石墜落也給日本核電站安全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禍起巨大沖擊波
日本國立天文臺說,隕石通常會在地球上空分裂成碎塊,但此次隕石一直到低空都保持了一定形狀,大塊隕石高速沖入大氣層會產生沖擊波,空氣受其影響振動,導致墜落地大范圍內玻璃破碎。
日本太空護衛協會分析隕石墜落錄像后認為,隕石在地球上空約40公里處溫度上升,發生了爆炸。該協會理事長高橋典嗣說,由于隕石碎片以超音速進入大氣層,所以產生了沖擊波,在隕石墜落前,沖擊波先行到達地表,導致建筑物玻璃破碎。如果它不爆炸而直接撞擊地球,有可能達到原子彈爆炸的規模,砸出隕石坑。即使到達地表的隕石直徑只有10米左右,也會砸出直徑100米的隕石坑,造成毀滅性破壞。
東北大學名譽教授高山和喜根據隕石的速度估算得出,沖擊波的強大程度“除了隕石只有核爆炸才能產生”。他根據受損狀況估算了沖擊波的大小,發現相當于每平方米玻璃最大受到一輛約5噸重卡車的壓力,“因此脆弱的建筑物倒塌,窗框和窗玻璃破裂是自然而然的”。
隕石傷人很罕見
專家認為,隕石導致人員受傷其實很罕見。高橋典嗣說,類似級別的隕石墜落每隔數十年就會發生一次,不過墜落在市區很罕見,有千余人受傷還是首次。
國立極地研究所教授小島秀康說,在每年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中,直徑達到20厘米左右、重約10公斤的就有約800顆,不過還沒有導致數百人受傷的記錄。
國立天文臺也說,隕石墜落到地球非常頻繁,但很多時候都落到海中,因此很少造成損害。隕石導致的損失主要是砸壞屋頂,至于人員受傷,只有約60年前在美國發生過一次隕石擊中人的事件,像這次出現如此眾多的受傷者,從記錄看還是世界首次。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地球行星學教授杉浦直治也表示,隕石撞擊人只是“天文概率”。
軌道尚無法預測
由于此次墜落的天體過小,所以專家沒能預測其軌道。長期以來,日本太空護衛協會利用岡山縣美星太空護衛中心直徑1米的光學望遠鏡,不間斷地觀測靠近地球的天體。但是,通常監視的是直徑150米以上的小行星,而此次的隕石直徑只有15米左右,事前無法發現。美星太空護衛中心觀測員奧村真一郎說:“觀測到直徑40米以下的小巖石靠近地球近乎不可能。”
高橋典嗣也說:“由于這顆隕石尺寸小,而且是從太陽方向飛向地球的,所以沒辦法觀測到。”他表示,具有撞擊地球潛在危險的小行星還有很多未被發現,早日發現它們非常重要。小天體撞擊地球在不久的將來還有可能發生,應以此次事件為教訓,加強觀測網建設。
核電站安全受關注
隕石墜落使日本國內對核電站的安全更加關注。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正在制訂的核電站安全新標準吸取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教訓,準備加強應對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等外部威脅的措施,也設想了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擊核電站的情形,卻沒有考慮隕石墜落的問題。
該委員會事務局(秘書處)即原子能規制廳官員說,如果出現隕石墜落撞擊核電站,將作為嚴重事故,與恐怖活動等同樣對待。但由于隕石的大小和墜落的地點極其難以預測,所以能否用計劃中的安全措施加以應對很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