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位列世界第二,但專家認為,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相對小而散,產業發展仍缺乏足夠的核心競爭力。而通過推進兼并重組,有利于整合資源、擴大企業規模,從而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并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資源整合及產業融合
根據前段時間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電子信息行業到2015年,要形成5-8家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努力培育銷售收入過5000億元的大企業。同時,要以資本為紐帶推進資源整合及產業融合,加快發展和形成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跨國大公司。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大國。據統計,2011年我國彩電、手機、計算機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8.8%、70.6%和90.6%。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過10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企業經營能力和一些海外知名跨國公司相比仍存較大差距,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年利潤總額現在尚不抵美國蘋果公司一家企業的年利潤。再如集成電路行業,中國近500家IC設計公司,總銷售額也遠不如全球最大IC設計企業高通公司。
研究機構IDC中國行業研究與咨詢服務部助理副總裁武連峰向記者表示,國家一直想把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在這方面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先做強再考慮做大,另一個是先做大再考慮做強。“現在來看國家是希望先通過做大企業規模,擁有一定規模的體量后,再爭取在某些領域做強。這對企業往產業鏈高端環節走、實現轉型升級目標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促進。”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兼并重組步伐已不斷加快,大企業并購和基礎領域整合頻現。據賽迪智庫統計,企業并購數量由2007年的99起,增長到2010年的126起;并購交易金額由2007年的1546606.49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1688197.85萬元。
在專家看來,工信部等此次提出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助行業內一些大型企業盡快擴充企業規模,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進而有可能在核心技術和基礎電子產品上實現突破。
面臨核心技術不足難題
核心技術不足是長期制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大痼疾。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多年來形成了“上游邊緣化、下游低端化”的不利局面:上游承擔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粗加工;中游承擔資源消耗高、人力成本高的整機外圍零配件和SoC芯片外圍元器件的制造;下游則按中國市場需求集成外國核心技術,將外國創造的技術附加值在中國市場上變現,并賺取微薄收益。
在目前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跨國公司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高端市場。高端芯片、核心電子元器件領域也未有競爭優勢特別明顯的國際級企業產生。在這些關鍵領域內,我國目前并不掌握核心技術,這使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深陷“缺芯少魂”的困境,淪為國際產業鏈競爭的打工者。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貿易額占全球15%以上,但仍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國內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6.2%,而微軟等跨國公司的利潤率超過20%。
武連峰表示,和蘋果、三星等相比,國內電子信息企業在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另外,蘋果、三星實現全球化經營,而中國企業真正走向全球化的企業相對較少,很多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缺少全球影響力。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吳基傳不久前表示,由于不掌握關鍵技術,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產業鏈內的企業集中在終端應用上,產品定位較為低端,而上游核心的芯片技術和高端市場則被跨國公司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