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科學 > 科學探索

      我科學家對“地幔羽”理論說不

      我科學家對“地幔羽”理論說不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近日在《自然》雜志上聯合發表了題為《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的論文,對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提出挑戰。這是地質學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1912年,德國著名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隨后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板塊構造學”理論得以確立。然而,對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洋中脊)上眾多的隆起或海山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沒有合理統一的解釋。大約40年前,摩根提出的“地幔羽”假說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主流地位。

        “地幔羽”假說認為,地幔內部溫度的局部異常導致大規模巖漿涌出地表,形成隆起或海山,隆起或海山代表了較厚的地殼或洋殼。而周懷陽團隊通過地質取樣發現,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上,有一塊綿延3100公里長、大小與冰島隆起大致相當的馬里安隆起地表,那里廣泛分布有通常被認為代表地幔的橄欖巖。在馬里安隆起東段的53°E洋脊段上,有約3200平方公里的區域幾乎完全缺失洋殼,地幔如同一只剝了殼的雞蛋,直接出露于地表。他們經過細致甄別和論證后認為,馬里安隆起的洋殼很薄,十分不均勻;造成馬里安隆起的主要原因是地幔的成分異常,而不是地幔內局部的溫度異常。周懷陽指出,部分地幔因為缺少了一些金屬物質而變得較輕,被稱為“虧損地幔”,虧損地幔在均衡作用下產生了隆起;而地幔的虧損原因則可追溯到1.8億年前南極板塊和非洲板塊分離時發生的大規�;鹕阶饔没蛏踔粮绲牡刭|歷史事件。

        這一研究令地球科學界感到振奮,被認為給“地幔羽”理論“釘上了最后一根棺材釘”。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麥柯勒倫評論,如果這一對印度洋洋中脊地質觀測的解釋是正確的話,將對人類深入理解地幔具有重要意義。

      • 相關閱讀
      • 中國學者挑戰“地幔羽”假說 論文登《自然》雜志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登上2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

        時間:02-21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