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被視作壟斷堡壘的中國金融業正在迎來新的游戲參與者:互聯網巨頭。進入2013年,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巨頭紛紛以一種低調而又迅猛的姿態快速的通過網絡信貸、信用支付等手段不斷滲透到中國的金融業中。在一些人看來,這昭示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也將使中國的金融業格局發生重大變革。
崛起
互聯網巨頭布局金融業
“現在手機端信用支付業務仍然在按原計劃進行,應當會在4月份推出,在阿里信用貸款方面,目前開放的范圍已經包括長三角和廣東,未來將繼續開放至珠三角以及環渤海一帶。”阿里金融有關工作人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據了解,阿里金融信用支付業務,被業界喻為虛擬的“信用卡”,即阿里金融將為消費者提供最高5000元的消費額度。網購消費者在淘寶購買商品時,用支付寶付款不用再捆綁信用卡或者儲蓄卡,直接就能“透支”消費。
實際上,無論是阿里信用支付還是B2B信用貸款的擴張,都只是互聯網企業全面布局金融業的一個縮影,亦是中國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稍早之前,保監會批準了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安在線)籌備,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公司試點。這家由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保險等公司共同發起的保險公司,因中國互聯網巨頭馬云、馬化騰和金融界巨頭馬明哲的“三馬”跨界合作,格外令人關注,被人戲稱為“三馬”同槽賣保險,亦被視作是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的一個典型,昭示著中國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
廣義上看,互聯網金融包含一切依托互聯網開展的金融活動,包括網絡銀行(無網點銀行)、網絡證券投資平臺、網絡支付、網絡保險、網絡投融資、網絡金融資訊及其他外延服務等。從國內的金融實踐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網絡銀行、金融理財產品網絡銷售、第三方電子支付、網絡保險銷售,以及網絡小額信貸等。
實際上,由于掌握著龐大的用戶群和最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對于進入金融業已經覬覦已久。國信證券去年的一份研報指出,截至去年10月份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已累計投放小貸280億元,客戶13萬。以淘寶商戶貸為例,流程包括:3分鐘申請、沒有人工審批、1秒到款到賬。但是,由于沒有銀行牌照,不能吸儲和跨區經營,限制了發展規模。
而另一個互聯網巨頭騰訊,去年11月,騰訊旗下的財付通與美國運通共同宣布“財付通美國運通國際賬號”正式上線。這意味著,在財付通開通境外支付功能,便會得到一張“虛擬”的美國運通卡。另有消息稱,目前,騰訊也在申請小額信貸牌照。
滲透
銀行證券面臨“脫媒”挑戰
在技術和客戶群的優勢支撐下,互聯網企業開始滲透至金融領域,在給傳統的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公司等)帶來新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個典型例子是,中登公司3月25日發布了《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暫行辦法規定了見證開戶及網上開戶兩種非現場開戶方式,投資者可選擇非現場方式申請開立證券賬戶。而所謂網上開戶,是指開戶代理機構通過數字證書驗證投資者身份,并通過互聯網為投資者辦理證券賬戶開立手續。該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券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甚至殘酷。”長城證券研究總監向威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網上開戶的實施,使得證券公司的業務邊際沒有了限制,極大地降低了證券公司的運營成本,同時也使其超越了區域的限制。在他看來,券商的大多數業務,包括經紀業務、資管業務和投行業務,都能夠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來尋找潛在客戶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從來就是對于信息技術最為敏感的群體,這或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現有的金融機構將更多地通過尋求與互聯網的合作來拓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