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出于這種初衷,盛大文學于近日成立編劇公司,在業界轟動了一把。導演張藝謀聽說盛大成立編劇公司,給侯小強發來短信“劇本是一劇之本”。侯小強認同這個說法,但他還有更新的理解,他認為,目前國內影視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但劇種還是很單一,急需更類型化、更有結構張力和更有想象力的劇本。“網絡文學十幾年的發展,在用戶培養上已經完成了這個過程,他們希望看到這種全新類型的影視作品,接下來,影視行業理應接受、并且應該實現這種改變。”
在侯小強看來,網絡文學本身具有文化社區、技術互動的優勢,令小說家創作劇本有著無與倫比的先天優勢。“盛大文學擁有160萬名作者,他們創作的作品每天會引發讀者消費行為上億次。這個龐大的數據本身就對劇本創作有直接作用。”侯小強以美劇《紙牌屋》為例說,《紙牌屋》是美國NetFlex公司在分析3000萬次用戶搜索操作,以及用戶觀看視頻的時間、方式、偏好和使用終端等數據后,最終購買英國BBC的《紙牌屋》版權并進行本土化改編。侯小強認為,基于“大數據”的方式同樣可以為中國影視制作所用,而盛大文學作為一個網絡文學平臺無疑在這一點上具有很大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網絡文學不僅攀上了影視“高枝”,而且和視頻網站的接觸也開始日漸親密。騰訊網近日購買了《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等兩部網絡文學作品,準備改編劇本,最終在騰訊視頻上播放。騰訊網相關人士說,購買影視作品對于視頻網站其實很不合算,高額版權未必帶來大量點播率,因此,一些視頻網站已從源頭開始,自選作品、自己改編、自己拍攝制作。這在未來會成為一個趨勢,這也是一大商機。
當然,網絡文學與視頻網站聯姻,能否再創商業奇跡,目前還是個謎。
紙質出版呈低落之勢
有火熱,必然有冷落。網絡文學以極大熱情和能量向影視、視頻輻射時,曾經最先帶動網絡文學向傳統產業輻射的紙質出版,已大不如從前了。
前些年,《誅仙》帶動了玄幻文學的火熱,《盜墓筆記》、《鬼吹燈》又催生了懸疑小說的熱浪,《明朝那些事兒》賦予了虛構歷史的熱潮,隨后,穿越、宮斗、言情、職場……一個個類型在出版市場紛紛走紅。但近年來,雖然這些類型都還在,卻難有超級暢銷書再度出現。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第一編輯中心總經理南北認為:“相比前兩年,網絡文學的實體出版要低落了。”
磨鐵公司第四編輯中心營銷推廣經理張愛華清楚記得,公司每年都會召開專題會,預測來年網絡文學主打類型,但在去年的專題會上,卻沒有任何預測結果出爐。“我們自己也很模糊,不知道哪個類型會撬動讀者。”
即便是一些寫作相對扎實的網絡作品,也遇到了出版困境。張愛華說,磨鐵去年曾經推出一本軍文小說《活著說再見》,有著大量出版經驗的磨鐵公司很看好這本書,并進行了大力度的市場推廣,但并未獲得應有的市場反饋和讀者認可。反而是一本大家并未注意源于網上的心理勵志類讀物《自控力》火了起來。
一方面是網絡作品的內容質量不容樂觀;另一方面,讀者群的變化和閱讀習慣的變化,也是網絡文學實體書出版遭遇瓶頸的重要因素。張愛華分析,70后、80后作為網絡小說的鐵桿讀者已經長大,而正是這類人群還保持有紙質閱讀的習慣。像85后、90后這些更加年輕的一代,往往選擇電子讀物,其閱讀也更偏于碎片化。
此外,挖掘新人的可能性更少,也讓網絡文學的實體出版缺乏新鮮血液。南北認為:“新人冒頭遠不如前些年密集了,那個時候網絡文學剛剛興起,該出來的人也都出來了,該占的山頭也都占了,如今很難有新人的空間。”而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市場上,蕭鼎、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資深網絡作家的舊作不斷再版也依然暢銷,即便是這些老人的新作也依舊表現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