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季節,這座城市都應該是黑白兩色的”,這是伍迪·艾倫影片《曼哈頓》中的開場白,伴隨著這段旁白,出現的是紐約的象征曼哈頓,筆直窄窄的街道、摩天大樓。很多耳熟能詳的地標性建筑——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都興建于電影還是黑白的時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摩天大樓的興起奠定了這個城市的發展模式。
作為現代都市的代表,如今近400歲的紐約面臨著城市病的巨大挑戰,高能耗、交通擁堵、生活質量下降,基礎建設老舊等。后“9·11”時代的紐約在走出傷痛的同時,如何實現“華麗的轉身”,這樣的城市轉型需要規劃者的技術與理念,以及民眾的參與共同完成。
人性化代替“高大全”
現代化城市發展方向已不僅僅是追求高投入,而是選擇最適合的規劃方案。
從布魯克林大橋上看曼哈頓,一幢一幢像樂高積木一樣的、5500棟高樓密集排列在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水泥森林林立的紐約是很多新興都市的參照樣本,但如今的紐約城市規劃已不再只是追求摩天大樓。大到著手修訂城市土地分區規劃,小至用自動化樓宇控制系統改造城市老建筑,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紐約不再講求“高大全”,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主題。
這種轉變特別體現在“9·11”后以及邁克爾·布隆伯格擔任市長的10多年間,這位億萬富翁個性市長用技術加理念使紐約跨越了城市發展的滯脹,如今的紐約公交使用率70%以上、100多歲的地鐵還在24小時不中斷地服務乘客、犯罪率全美大城市最低、人均壽命全美最高。 紐約2007年在布隆伯格的領導下開始推行紐約城市規劃,其中包括修復城市老化基礎設施,減排30%的目標等。
紐約城市規劃合作伙伴、西門子公司基礎設施領域CEO博樂仁認為,現代化城市發展方向已不僅僅是追求高投入,而是選擇最適合的規劃方案,這代表了城市建設的新思路,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一個城市能否實行可持續發展,接受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要接受并運用技術背后的理念,感受到節能帶來的益處。
“老屋翻新”,吹毛求疵
改建計劃負責人理查德·馬蘭卡認為,這種工程的難度在于要盡可能地使用老建筑已有構造。
如何現代化一個已發展近百年的摩天大樓區,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用新科技使老建筑更加節能環保、高效人性化,尤其是一些地標性建筑物,這些老樓多是水泥結構,不能充分使用自然光,能耗高。
擁有120多年歷史的卡內基音樂廳正在進行這樣的“老屋翻新”。
紐約“翻新規劃”是圍繞節能減排開始,紐約每一座建筑物的排放量必須要達到市政府設定的標準。為達到紐約市“苛刻”的節能排放標準,馬蘭卡介紹稱,如今的卡內基音樂廳已經實現了不用石化燃料,基本排出的都是蒸汽,只有應急發電機燒油。對于最耗費能源的制冷,采用西門子公司的APOGEE樓宇系統,隨時監控整棟大樓的制冷、供暖、照明、電力能源使用狀況。這樣還能為每個練習室提供最合適的溫度、適合的氣流,同時達到藝術家苛刻的要求。而且雖改建工程正在進行,使用卻并未受影響。
城市規劃總是在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而其最終目的是服務民眾。重大規劃藍圖并不只是規劃者的獨舞,要真正實現每一項規劃,民眾的支持很重要。因此重大規劃計劃出臺前,紐約市政府多采用聽證會、問卷調查、媒體討論等方式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以求最終形成社會共識,這樣城市規劃才能符合多元主體利益的訴求,也能避免規劃者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