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科學 > 科學探索

      網絡音樂 探路互聯網盈利模式

      網絡音樂 探路互聯網盈利模式

        6月20日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將把其數字音樂業務獨立公司化,曾經的八大基地之一將以“天翼愛音樂”的新型互聯網公司面目出現。行業巨頭對數字音樂市場化運作的重視清晰可見。這可視為不久前那場關于網絡音樂收費大討論的延伸。

        數字音樂在市場化上的摸索,體現了中國互聯網模式的特點:免費為王。免費郵箱、免費音樂、免費視頻、免費閱讀……互聯網似乎提供了一場盛大的“免費午餐”。但誰都知道,免費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收費”的時機是否已經來臨了呢?

        “小步”探索收費模式

        各大音樂網站力圖在保護用戶積極性的同時有所收益

        10多年前,263轉向全面收費,隨之而來的“遍地零落”讓人記憶猶新。如今的網絡音樂下載,和當年的郵箱服務頗有類似之處:都是習慣了“免費午餐”的用戶和虎視眈眈的競爭者。來自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獲得網絡音樂相關業務經營資質的企業共有575家,同比增長27.2%。

        “收費必死”的陰影使各大音樂網站對收費的探索小心翼翼,力圖在保護用戶積極性的同時有所收益。

        變化之一是免費與收費并行,而不像當年263對郵箱服務的“一刀切”。各大音樂網站一般對在線試聽或普通音質音樂下載免費,僅對高音質音樂下載收費。而“免費+增值服務”的業務模式是目前通行的互聯網收費模式,即針對絕大多數網絡用戶的基礎服務是免費的,而一些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和虛擬物品消費服務需通過付費才能獲得。

        變化之二是收費模式,比起“零敲碎打”的按下載量收費,蝦米網推出了每月15元、包年129元的VIP服務,每月可以免費下載100首高品質音樂,騰訊QQ音樂也推出了每月10元的綠鉆用戶,可以批量下載無損格式音樂,為用戶提供“更劃算”的選擇。

        合力重建“消費習慣”

        讓消費者為網絡音樂埋單,要改變的不只音樂服務商

        如何培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引導他們的消費習慣,讓消費者愿意為網絡消費付費,是問題的焦點。

        單靠互聯網音樂服務商的努力,已被證明并不現實�?峁芬魳吩剿饕詮V告的方式沖抵成本,但酷狗音樂總裁謝振宇算過一筆賬,每千次試聽,酷狗要虧3元,“肯定難以為繼”。

        “傳統音樂廠商的思路需要變一變了。”蝦米網CEO王皓表示,在傳統唱片時代,消費者可能一年才聽20首到30首歌,但依靠互聯網,他們一天聽到的歌曲甚至還不止這個數目。“用戶收聽方式變了,唱片公司還希望平攤到每個消費者頭上,每首歌還能獲得和過去一樣的收益,這肯定不現實。”在他看來,唱片公司過高的版權收費,不但提高了正版音樂網站的進入門檻,也影響了它們的服務創新。“如果能降低版權收費,或者采取先使用再授權的模式,對服務商來說負擔會減輕一些,才有余力研發更多產品。”王皓說。

        在產業鏈下游,則需要支撐環節給力,數字音樂曾經的成功案例彩鈴彩信業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務費用直接以手機話費方式支出,但在網絡音樂方面,小額支付卻往往依然要依賴于網上銀行或者虛擬貨幣充值的繁瑣操作。

        更重要的還有相關標準的確定和監管的完善。王皓告訴記者,數字版權的混亂也讓服務商頻頻陷于尷尬,“演唱者、詞曲作者的數字版權是分開的,必須分別取得授權,接口特別多。”

        而在監管方面,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為四種類型網絡服務商分別規定了侵權賠償責任的免責條件,其中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要接到侵權投訴就撤掉相關鏈接,就不承擔賠償責任。“通知刪除免責”誠然是國際互聯網的慣例,但這也成為免費音樂落地生根的籌碼,版權方不得不面對維權成本和賠償之間的巨大落差。

      •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