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底,沈卓立將旗下50多款APP應用全部改為免費,直至今天。
“收費產品不賺錢。”沈卓立坦言,最初那款備受好評的“故宮”下載量最終只停留在了3000左右,2010年所有已上線的應用收入只有10萬元。而現在Touch China旗下的“景點通”、“地鐵通”產品動輒就有五六百萬的下載量。
吸取教訓的沈卓立找到了導游類APP的營銷模式。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APP內攜帶著的旅行社、賓館等相關廣告。二是定制生產,比如和一些旅游景區合作,為他們打造一款量身定做的APP軟件。
“定價高了,分成也就多了,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沈卓立說,但這并不適合導游服務類APP,消費者很難接受通過付費來使用公共服務類的應用軟件。
專家支招
做有市場“痛點”的產品
國外媒體TNW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App Store中的應用總下載量中國區只占到了18%。中國區App Store下載應用付費的用戶只有3%。
“蘋果改變了在中國區的定價策略,這主要是為了提高整體產業效益。”通信世界網總編輯劉啟城表示,這將對中小研發者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短期內效果并不會明顯。劉啟城表示,開發者要想通過提高產品收費來盈利,必須首先要保證產品能抓住市場“痛點”,“我建議開發者們抓住特定的窄眾市場、做精做強,讓產品成為必需品。”
在劉啟城看來,和在產品中加入廣告這一目前流行的APP研發者盈利方式相比,開發行業客戶市場更加有可行性,“加入廣告是以損害用戶體驗為代價,很難長久。事實上,目前例如航空、旅游等行業都需要APP產品,研發者們可以抓住行業應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