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自主可控無疑還需要走很長的路,而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之前,我們在網絡安全領域仍然可以大有作為。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副總工程師杜躍進認為,個人和企業可以通過“自助”和“互助”來應對網絡安全挑戰,一方面主動積極建立廣泛聯系渠道,及時準確了解各類漏洞和安全事件信息,第一時間采取應對行動;另一方面通過資源共享,提升漏洞分析、危害評估、措施評估等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政府方面則要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軟硬件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監管。
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說,在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中,在軟硬件的服務應用過程中,與國家利益安全相關聯的跨境數據流動,一定要有法律作保障。境外企業向中國提供服務時,我們應該要求其在信息采集、應用、傳播等方面保證是安全可信的。在市場監管方面,要加強安全防護監管。對數據流動的安全性、合法性要加強監管,對于信息服務提供商,不論是跨國巨頭,還是什么其他性質的公司,都不能允許其隨便濫用取得的數據。
自主可控固然重要,但在杜躍進看來,這只是實現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他解釋說,由于擔心外國產品有我們未知的漏洞甚至存在后門,我們選擇本國產品,但問題是國產的也可能漏洞百出。換句話說,從使用不可控的外國產品轉到可控的國產豆腐渣產品,網絡安全到底能夠提高多少呢。因此,他提出,不僅要自主可控而且要安全,要大力提高本國信息產品的安全性。他建議學習外國同行比如微軟的最佳實踐,包括其方法論、標準體系,產品的檢測工具,結合新的形勢不斷調整改進。
實施網絡安全外交戰略
以電子交互方式構筑的地球村正在走向分裂,這不是危言聳聽。歐洲網民試圖訪問在美國頗受歡迎的視頻網站Hulu,網站會彈出信息稱:“很抱歉,我們的視頻庫只能在美國范圍內被瀏覽。”同樣,美國網民也無法訪問歐洲主流媒體服務提供商Spotify提供的信息。而棱鏡門折射出的網絡世界叢林法則將加大互聯網裂痕。后“棱鏡門”時代,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與美國控制下的國際互聯網的關系�?梢灶A見的某些行業迫于信息安全的壓力,將不得不告別國際互聯網退回到嚴格物理隔離的“內網”。不僅如此,基于網絡安全的考慮,各國在網絡建設過程中更加傾向于選擇本國互聯網軟硬件產品,全球統一的網絡軟硬件市場也將走向分裂。因此,加強網絡空間的國際治理,避免國際互聯網進一步走向分裂成為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許蔓舒指出,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一個各國廣泛參與的、公正合理的網絡國際治理機構,反對任何形式的網絡戰和網絡空間軍備競賽,反對網絡空間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2012年10月布達佩斯“網絡空間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就提出,網絡空間各國應共同遵守“網絡主權”、“平衡”、“和平利用”、“公平發展”以及“國際合作”五項原則,呼吁遵守《聯合國憲章》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不研究、發展和使用網絡武器,共創和平安全的網絡環境”。作為擁有近6億網民,電子商務交易已相當于國內總產值12.5%的網絡大國,中國有必要、有義務也有條件積極參與并推動這一進程。為此,需要加強相關問題的研究,準確認識中國在網絡空間安全問題上的國家利益以及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制定實施網絡安全外交戰略,為構建一個和平安全、開放公平、自由有序的和諧網絡空間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