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想,未因多年前“9·11”襲擊而止步。包括美國芝加哥和中國上海、武漢、長沙等地在內的超級高樓設計建造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其中湖南長沙就將興建世界第一高樓“天空城市”,建設工作預計7個月。這座高838米的大樓光配備的電梯就達104臺,建成后比著名的迪拜哈利法塔還高出10米。
支持超高建筑的建筑師和決策者都認為,超高層建筑不僅地面利用效率極高,還可以顯示城市的實力與遠大抱負,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性,其作用無可替代。
也有不少建筑師和專家指出,未來的摩天大樓必須有質的提高,如今在設計摩天大樓時,防撞、防火、抗震等安全性指標已經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此外,大樓建成后,后續工作更加繁重,涉及如何兼顧環保及經濟、如何運營、如何規劃好周邊交通和人流等。因此,更上層樓的不應只是高度,對上述各類問題的重視、規劃和保障水平必須隨著樓層的增高而大大增加。
就建筑安全來講,“9·11”事件中世貿中心的倒塌給建筑界上了一課�,F存摩天大樓普遍使用的是鋼框架結構,其特點是將主要負荷集中在中心位置,這種工藝使建筑達到了400米以上的高度。由于下面的樓層要承受大部分重量,因此較高的樓層主要采用輕型鋼材。世貿中心的設計者之一、華裔建筑師王昭藩曾對媒體說,世貿中心采用的正是這種工藝,它的高層樓板很薄,梁柱都是小鋼梁,支柱都在外墻,經火一燒,內部先軟化掉落,層層積壓,就向里面塌陷。
因此,超級高樓設計應更多地考慮把防火鋼筋混凝土與鋼框架結構組合起來,加固上層結構,從而加強大樓的抗沖擊、抗燃燒能力。
為了消除由風引起的樓體擺動和地震影響。超級大樓一般在開工前都要進行模型風洞測試,以檢測其結構的穩定性,而減振系統必須經過高度改進,才能使超級大樓更加穩固。
當然,還需考慮一旦發生火災時的疏散功能。目前世界各地的消防撲救高度最多不到300米,因此一些專家認為超高建筑自救尤為重要,比如增加樓道內消防噴頭和疏散通道,改進空氣流通系統設置,加強大樓災情預警控制系統等。
以人為本、與環境和諧也是未來高樓建設所要凸出的理念。高樓大廈不能總讓人充滿敬畏,而是要作為當代人活動的舒適場所。世界各地的超級高樓建設熱,是否顧及人們日常的生活和觀感,值得觀察。
至于超級高樓的選址和經濟性,近些年來廣受關注,已有一些高樓因選址和運營不佳而出現大面積空置。美國哈佛大學建筑技術教授基爾·莫日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說:“無論從城市規劃還是生態學角度看,在郊外建設摩天大樓都是一個糟糕的想法。”然而選址市內,又遇到建設安全和運營安全等問題,因此除了“高度”問題,在哪里建設超級高樓,如何使高樓得到充分利用,已成為城市規劃者和建筑師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問題。
隨著建造600米甚至800米以上摩天大樓的技術問世,人類將締造越來越多的世界建筑之最。然而超級高樓遇到的問題并沒有減少,除了安全與環保,后勤保障、高效運輸、節能、垃圾處理和經濟等都需要考慮,設計師與開發商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這些問題,將決定未來超級高樓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