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率先實現“人進沙退” 聯合國官員提出推廣中國治沙經驗
來自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消息,近年來,國家每年拿出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于防治土地荒漠化,使得我國上世紀90年代沙化土地面積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的局面得以逆轉,如今每年消滅1400多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里約+20峰會秘書長沙祖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是目前全球防治荒漠化事業唯一做到‘人進沙退’的國家,聯合國正在為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而努力,但中國事實上已經超越這一階段。”他認為,中國很注重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讓參與防沙治沙的企業、個人在經濟上得到合理回報。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說,全球每年至少有1200萬公頃農業土地變成荒漠化土地,這不僅僅是局地問題,還會給人類帶來食品安全和氣候惡化等問題。他在論壇上宣讀《全球荒漠化治理庫布其行動倡議書》時說,中國庫布其沙漠治沙取得的可喜成就,是中國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又一成功經驗和創新思路,對全球防沙治沙有借鑒和學習價值。
據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我國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一大批重點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2002年,我國實施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專門法律,并制定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目前,我國已初步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轉變。
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61%的區域曾經是流動沙丘。25年前,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在此開始治沙。如今,總長500多公里的柏油馬路縱橫在庫布其沙漠當中,并營造出5000多平方公里“水、草、林、路、電、訊”配套完備的沙漠綠洲。沙漠綠洲中,沙生植物種苗研究、生態修復、城市綠化等產業年銷售收入已突破20億元,以甘草種植、加工轉化為主的沙漠天然健康產業年收入超過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