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個時尚而又顯示正能量的詞,正因為如此,它才常被一些人利用,當作一件外衣,披在身上用以惑人。
這些年綠色低碳建筑如雨后春筍,但業內人士仔細盤點了一下,給出結論說,中國大陸自稱綠色低碳的建筑,80%以上都屬偽綠色、偽低碳。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這個說法。莫說中國的建筑是這樣,一些曾經號稱世界綠色低碳建筑標桿的知名建筑,也多被證實徒有虛名,完全是大忽悠。
比如世界著名建筑公司美國帕金斯威爾建筑設計有限公司(Perkins+Will),在設計印度孟買安迪利亞(Antilia)豪宅時,打出“1300萬人口大城市中綠色建筑之最”的旗號。然而,雖然這座造價接近20億美元的豪華建筑被綠色植被所覆蓋(它擁有四面都是植物的植被墻,內部城市農場和花園屋頂),設計師們吹噓這些植被擁有擴大綠色面積和對抗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但實際上,除了這少得可憐的“綠色”宣傳,這棟豪宅從建筑到用材毫無低碳環保效應可言——在孟買這種人口密度超大的城市,建筑應該充分考慮節省空間和最大效率使用空間,像安迪利亞這種高度達到150多米的建筑,至少應該設計60個樓層,但實際上,為了追求通闊舒適,該豪宅只有27層,這無疑與“節能省地”的概念背道而馳;要是告訴你,這棟樓是印度首富(世界第五富)穆凱什·阿姆巴尼(Mukesh Ambani)的私宅,即整棟建筑只有他一家人生活居住,你還能在如此奢華的空間浪費里看出一丁點綠色低碳的意思嗎?
像帕金斯威爾公司這樣在建筑身上搞點綠植就以為自己是行低碳之舉的企業不在少數,而如此偽低碳的行徑也不只發生在建筑領域。事實上,時下不管什么行業領域,幾乎每個商家都瞄準了低碳經濟的巨大商機,紛紛打出低碳營銷牌,什么低碳旅游、低碳食品、低碳服裝等等粉墨登場,整個市場甚至整個世界仿佛一下子都低碳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了。要知道,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關于低碳產品和服務的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也沒有開展相關低碳的認證認可工作,因而市場上大多數企業的低碳宣傳都只能看作是一種營銷策略,并不具有科學性。這也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太過相信商家宣傳,以免被那些濫竽充數的偽低碳產品忽悠。
在低碳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和社會追求的大背景下,我們當然希望企業商家研究開發出越來越多的低碳產品和服務,而我們也相信有許多企業商家也正在這么做,不過現實卻讓我們無法保持樂觀。很多商家低碳宣傳口號喊得挺響,給人的感覺是其產品相當具有“革命性”,有的商家甚至都可以拿出“獲獎證書”,事實上這都是虛張聲勢,目的無非是借此提高產品售價,并以低碳標榜自己的責任意識,以贏得利潤、口碑和信譽。這種只把注意力放在制造市場買點而并無真正行動的“低碳”之舉,是一種典型的偽低碳,它體現出的是企業對消費者利益的無視,及自身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缺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抵制偽低碳行為,將偽低碳產品和服務逐出市場,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快建立完善低碳市場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以此推動低碳科技發展并實現市場化轉換。這就要求我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行動起來,組織力量開展低碳標準研究制定工作,規范低碳產業認證認可,并針對低碳行業和低碳產業出臺相關的激勵、引導政策,從而鼓勵低碳經濟健康發展。企業則應走出偽低碳的誤區,真正拿出財力、物力、人才,以技術為核心,從原料配制到生產規劃的各個環節都引入低碳理念,把低碳作為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讓低碳成為企業一切行動的引導,并內體化為一種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