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的政策有合理性,但不代表著就可以一成不變。用戶的使用需求有變化,那么相關的服務政策也應該有調整,而不是直接簡單粗暴地批評消費者缺乏“契約精神”。
最近廣州電信很紅,原因是其針對部分廣州使用安卓手機的天翼3G俱樂部客戶推出了一項“流量轉贈”優惠——在2013年7月26日到12月31日期間,如果你收到了電信的優惠短信的話,就可以將自己包月流量中沒用完的部分送給自己或者他人,還可以轉化成天翼3G俱樂部客戶端里的流通金幣——這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前段時間某位消費者將長沙移動告上法庭從而引發了有關“運營商該不該將用戶流量清零”的大討論的背景下,此等做法更是顯示出了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廣東的運營商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可惜的是,電信自身似乎對外界的一片叫好和高度關注有些難以接受,反復強調這只是個限時優惠,而且覆蓋的用戶群體有限,似乎不太愿意多談。為什么會這樣呢?在筆者看來,恐怕更多還是擔心被“捧殺”,也怕在輿論的推波助瀾下,流量不清零不小心變成了法律法規,那可就作繭自縛了。但事實真的會這樣發展嗎?當然不會,就眾多網友的評論來看,他們對于“流量轉增”最認可的地方在于人性化,即運營商真正關注到了用戶的需求并且積極提出了解決辦法,這不正是優質服務的關鍵所在嗎?
其實即使是普通用戶,也能夠明白運營商的流量服務是需要成本的,為流量制定合理的資費和限制適當的使用條件也并沒有不可。但近來“流量月底清零”政策為何會遭到眾多炮轟,甚至鬧上法庭呢?還不是因為運營商的態度有問題,即使你的政策有合理性,但不代表著就可以一成不變。用戶的使用需求有變化,那么相關的服務政策也應該有調整,而不是直接簡單粗暴地批評消費者缺乏“契約精神”。
就筆者個人意見而言,運營商推出“流量月底清零”的政策本身沒有錯,這里面既有成本、利潤的考量,也有網絡資源分配的技術需求。就連運營商競爭高度激烈的香港,在一度推出過無限量包月上網套餐之后近年來也重回套餐流量設限的做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網絡質量無法保障。但實話實說,國內目前三大運營商的流量套餐設置的確存在問題,要不就是條條框框特別多,什么閑時、忙時、省內、省外一大堆附加條件;要不就是套餐流量的上線甚至不合理,月租低的流量不夠用、月租高的流量用不完,偏偏缺少夠用又不貴的中檔套餐,不選套餐的話標準流量資費又讓人用不起,這不是在折騰用戶嗎?有多少普通用戶能夠對五花八門的流量套餐了如指掌,又有多少用戶有精力對自己每月的流量資費習慣做深入的數據分析?
這些恰恰都是運營商應該做的事情,如今號稱是大數據時代,運營商又正好擁有著海量的用戶數據,如果能夠好好分析統計一下,相信將各類不同用戶的每月流量使用習慣進行梳理并非很難的事情。有了數據作支撐,再為不同類型的用戶定制不同的流量套餐也并非沒有可能,甚至還可以參考的電價、水價設計出階梯形收費的方式,讓用戶在流量夠用和資費夠省之間實現平衡,這樣不就兩全其美了嗎?
可惜的是,國內的電信運營商似乎就是天生少了些服務心態,這或許和市場競爭還不夠激烈有關,但恐怕更多的還是創新精神的缺乏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