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9月23日)開幕的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的中國主題報告專場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中國組委會副主席高紅衛透露,未來該集團將致力五個方面的創新,即:研發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開發低成本、高可靠固體運載器;研制微小型衛星星座;開發臨近空間資源;推進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及應用等。
高紅衛說,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是人類開展空間活動的基礎條件之一,未來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應該發揮航空飛行器與航天飛行器各自的優點,成為一種能夠在稠密大氣層、臨近空間和地球低軌道之間往返飛行的新型空天飛行器,具有廣闊的商業應用前景。
在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的對地觀測等臨時性衛星發射服務需求方面,固體運載火箭將是一種更加實用的選擇。如果能實現衛星的按需發射,將發射時間壓縮到數天以內,發射成本比目前再降低20%左右,競爭優勢將十分明顯,因而開發低成本、高可靠固體運載器將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此外,對地觀測領域的大型遙感衛星,難以滿足人們對低成本和靈活性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而微小衛星在成本控制,響應速度,安全性,維護性和功能重構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組建及應用微小衛星星座有可能成為空間技術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臨近空間是人類尚未充分開發的領域,傳統意義上的航天飛行器或航空飛行器均不能滿足在臨近空間飛行作業的要求,發展具有長期駐留能力的臨近空間浮空器和太陽能無人機技術,不僅將在傳統航天器和航空器應用產業之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為改善人類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最后,推進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及應用也將是航天科工將來的一項重點工作。